值此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在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工作的吳嘀從中國人民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中國軍視網”和巴中日報社“巴中全搜索”新媒體上,看到“紅色血脈——為烈士尋親”“@全國網友,23名英雄的親人,你們在哪里?”的消息,其中,有他的叔公吳鳴和,令他內心一震。他從小雖知叔公吳鳴和犧牲在萬源保衛戰,但不知具體安葬在何處。叔公在他心目中,是位了不起的英雄,十分敬重。
▲左起: 吳玉章、吳建中(吳嘀曾祖)、吳鳴和(又名吳鳴鶴)。圖片由吳嘀提供
吳鳴和(又名吳鳴鶴、蘭生),1890年出生在一個革命家庭,是“延安五老”之一、杰出無產階級革命家吳玉章同志的侄子,年少時他胸懷大志,先后在成都新學、四川講武堂求學,曾任熊克武部連、營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曾任紅四方面軍總部參謀、紅十一師參謀主任,參與指揮過鄂豫皖蘇區第二次反圍剿和通南巴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戰斗。1933年,在戰斗中負重傷英勇犧牲,時年43歲,無子嗣。
8月27日清晨,吳嘀與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的記者一同踏上尋親之旅。乘坐復興號動車兩個多小時后,又轉乘汽車駛上巴中通江高速這一全國首條紅色主題高速公路。車窗外烈日當空,車內吳嘀的心情愈發激動。經過25公里的“紅軍路”,終于抵達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陵園內蒼柏滴翠,莊嚴肅穆。通江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樹文、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趙云成和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館長黃飛等熱情接待了吳嘀,并詳細介紹了陵園情況和尋親工作。
據了解,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占地350畝,安葬著25048名紅軍將士,是全國唯一由紅軍為犧牲戰友修建的、安葬烈士最多的紅軍烈士陵園,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青年干部培訓班學員在祭奠先烈、聆聽紅軍故事。
懷著對先烈的崇敬心情,沿著丹心廣場、千秋大道拾級而上,“鐵血丹心”紅軍立體雕塑和巍然矗立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大字莊嚴醒目。進入陵區,1932年12月18日紅色大字分立兩旁,是紅軍入川的時間。
▲吳嘀聽取陵園管理負責人講解為紅軍烈士尋親的動人故事。
據介紹,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四方面軍把革命的烽火燃遍了川陜,翻身做主的蘇區人民,以數十萬兒女上戰場、兩百萬“背簍”支前忙、千萬家宅做營房、億萬斤口糧當軍糧的巨大奉獻,創造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大區域”的輝煌,為紅軍長征和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保衛勝利成果,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兩年多時間里,先后進行了200多場戰役,犧牲了無數紅軍將士。紅四方面軍總醫院就設立在通江縣王坪村,這里最初是紅軍為犧牲的戰友們修建的烈士陵園。2012年,通江縣將散葬在全縣50余處的17225名紅軍烈士遷葬在陵園的無名烈士紀念園。青山處處埋忠魂,漫山遍野、整齊劃一的25000多座紅軍墓,一個個都是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豐碑。核心陵園有7800名英靈,無名墓區還有17225名忠魂。
▲在吳鳴和叔公墓前,吳嘀與叔公跨越時空對話交流,暢述家國情懷。
在核心墓區,吳鳴和烈士之墓莊嚴肅穆。墓碑上鐫刻著:吳鳴和烈士,四川榮縣人,中共黨員,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赴蘇聯學習,歷任紅四方面軍總部參謀,紅四軍十一師參謀主任,1933年在四川通江縣犧牲。
面對叔公的墓碑,吳嘀久久肅立。“吳鳴和叔公,您的侄孫吳嘀來看望您來了”,深情的呼喚穿越時空。默哀、三鞠躬并代表全家敬獻鮮花,吳嘀拿出在路上寫就的祭文,與叔公進行了跨越時空的一段對話,將思緒帶回那段為了革命理想錚錚鐵骨、挽救民族危難的崢嶸歲月,表達內心的崇敬之情,并匯報了今日中國之盛世新貌:
于通江熱土,祭英魂不朽
——抗戰勝利80周年祭叔公吳鳴和烈士
親愛的叔公吳鳴和烈士:
乙巳夏末,值此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八十周年之際,我們跨越巴山蜀水,終至川陜交界處的通江。這片曾被熱血浸染的土地,90年后的今天,青山巍巍、松柏蒼蒼,莊嚴肅穆。站在川陜革命根據地舊址之前,不僅僅作為一名瞻仰者,更是作為您的后輩,懷著一顆虔敬與追思之心,來赴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祭拜您我的叔公——吳鳴和烈士。
微風拂過,林濤起伏,仿佛帶我們回到了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試圖想象您當年的模樣:一位滿懷理想、信念如磐的革命者。年少時便胸懷大志,先后在成都新學、四川講武堂求學,曾任熊克武部連、營長。1927年,您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武漢國民政府工作。您自八一南昌起義的槍聲中走來,隨葉挺、賀龍將軍轉戰江西、福建、廣東,一直南征至汕頭。肩負黨中央的重托,您又與吳玉章、劉伯承遠赴蘇聯,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列寧格勒軍事學院和蘇聯高等炮兵學校深造。1930年回國,被中共中央派往鄂豫皖蘇區工作,又隨鐵流般的紅四方面軍入川,在這片巴山蜀水間,為苦難深重的中國探尋光明之路。您曾任紅四方面軍總部參謀、紅十一師參謀主任,運籌帷幄,參與指揮了鄂豫皖蘇區第二次反“圍剿”和川陜革命根據地的艱苦斗爭。硝煙彌漫中,您與無數戰友以青春和生命為墨,書寫著紅軍北上抗日豐碑和中國革命壯麗史詩的川陜篇章。
1933年,您在一場激烈的戰斗中身負重傷,最終將最后一滴熱血灑在了我此刻腳下的通江土地之上,壯烈殉國。更令人扼腕的是,您犧牲時,膝下無子嗣傳承香火,也未能親眼得見為之奮斗一生的新中國。您將自己的一切,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民族解放與人民幸福的偉大事業,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叔公,您和千千萬萬如您一般的先烈,用生命鑄就的,正是不朽的抗戰精神之基!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時刻,正是你們所代表的這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支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并在其后的全面抗戰中得到了最廣泛的發揚和最深刻的體現,最終匯聚成贏得偉大勝利的磅礴力量。你們是抗戰精神當之無愧的先驅與鑄魂者!
今日中國,已如您所愿,山河無恙,盛世繁華。您長眠的通江,也已舊貌換新顏,成為了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您和戰友們的故事被后人傳頌,您和先烈們的名字已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更烙印在我們的心間。青山埋忠骨,史冊載功勛。謹以此文,奉上后輩最深的哀思與最高的敬意。愿您與所有為國捐軀的先烈們安息。你們的精神,如同這通江的青山綠水,永世長存,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在新時代的征程上,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砥礪前行!
侄孫 吳嘀 敬上
于四川通江川陜革命根據地舊址
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紀念日
▲參觀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
祭奠結束后,吳嘀參觀了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隨路一行人員,都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大家表示要緬懷紅軍先烈遺志,學習革命先烈不怕艱苦、勇于獻身的精神,傳承紅色革命文化,講好紅色故事,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與和平環境,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偉大事業貢獻力量。
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今天,我們更加銘記歷史、不忘初心。叔公吳鳴和和千千萬萬的紅軍先烈們,請安息吧!我們將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崔健)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