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發力感,通常也稱為“肌肉-心智連接”,指在進行一個動作時,能夠有意識地去感知、識別并控制目標肌肉收縮和發力的程度與質量的能力。簡單來說,它不僅僅是“把重量舉起來”,而是“用特定的肌肉去把重量舉起來”的專注和感受。發力感和肌肉量、肌肉疲勞度、神經興奮度都有關!
一、為什么找不到發力感?
1.肌肉力量不足
平時目標肌肉群用得少,肌肉含量少,缺少神經和肌肉的連結。比如臀部,生活中腿是慣用肌群,對應神經回路非常發達,所以練臀時,腿的發力感明顯超過臀部!
2.關節穩定性不足
關節活動度差或關節穩定性不足等,也會導致找不到發力感,甚至引起其他肌肉代償。如腹部訓練時,部分人群腰椎穩定性差而胸椎靈活度不夠,導致訓練時,腰會酸痛而腹部肌肉發力感弱。
3.長期久坐
當身體長期久坐缺乏運動,身體會變得僵硬,調動關節的能力變弱,這也是找不到身體發力感的原因。
4.熱身不足
訓練前沒有做好熱身激活,直接冷啟動進行訓練,不僅容易受傷,訓練效果也會很差。訓練前務必要對目標肌群和關節進行熱身或激活,提升肌肉溫度,訓練時能夠更好的提升肌肉的募集感,肌肉的發力感自然會有提升效果。
二、發力感為什么重要?
發力感是區分“完成動作”和“高質量訓練”的關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升訓練效率與效果
當我們能精準地讓目標肌肉主導發力時,該肌肉受到的刺激會更深,增肌和力量提升的效果會遠好于只是用蠻力或者借力完成動作。
2.預防運動損傷
很多損傷源于代償,即本該發力的肌肉偷懶,讓關節、韌帶或其他不相關的肌肉承受了過多壓力。良好的發力感能幫助我們避免這種錯誤的代償模式,保護關節安全。
3.優化動作模式
良好的發力感是學習任何新動作的基礎。無論是健身動作還是體育專項技術(如投籃、揮拍),感知到正確的發力肌肉和順序,是掌握正確技術的前提。
4.建立更強的神經-肌肉連接
大腦通過神經系統向肌肉發送信號,經常有意識地去感受某塊肌肉發力,就像在不斷強化這個“通信線路”,久而久之,我們激活和調動該肌肉的能力會變得更強、更快。
三、發力感差的表現
1.盲目追求大重量
動作變形嚴重,全身都在晃,靠慣性甩起來,唯獨目標肌肉沒感覺。
2.練完不該疼的地方疼
練完胸,肩膀前側或手腕疼;練完腿,腰疼。這明顯是發生了代償。
3.“意念健身”
做完一組動作,目標肌肉毫無感覺,反而輔助肌肉(如斜方肌)酸脹得厲害。
4.無法獨立控制肌肉
例如做二頭彎舉時,無法有意識地讓肱二頭肌“峰值收縮”,而是匆匆完成動作。
四、如何找到和提升發力感?
1.降低重量
降低重量這是最重要的一步,先用輕重量甚至空手去感受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忘記重量,只關注肌肉本身。
2.充分熱身與激活
在正式訓練前,做一些針對目標肌群的激活動作。例如練胸前做幾組“夾胸”或“彈力帶繞肩”,讓大腦提前“連接”到目標肌肉。
3.放慢動作速度
特別是在離心階段、即放下重量的階段,有控制地慢放,能極大地增強你對肌肉的感知和控制力。
4.注重意念
在動作過程中,在心里默念并想象“我正在用我的背闊肌發力下拉”、“我正在用我的臀部推動重量上升”等,用意念引導發力。
5.觸摸與按壓
在做動作時,用手輕輕觸摸目標肌肉,這種觸覺反饋能幫助大腦確認肌肉是否在緊張工作。
6.嘗試孤立訓練動作
一些單關節動作,如腿屈伸、蝴蝶機夾胸、啞鈴飛鳥等,比復合動作如深蹲、硬拉等更容易找到孤立發力感,適合用來建立初始連接。
7.錄制視頻復盤
從側面錄制自己的訓練視頻,對比標準動作,檢查是否有不必要的借力和動作變形。
對于沒有運動基礎的人來說,運動神經連結是很弱的,發力感弱甚至沒有都非常正常。我們需要關注動作完成度,而非某塊肌肉感覺,集中注意力訓練,動作完成度高,神經和肌肉連結逐漸加強,當身體肌肉量增長,發力感作為附帶價值自然會出現。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