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蘇杭 劉佳 李正勇 實習生李思語
8月23日,位于成都市新津區的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以下簡稱天府農博園)迎來一群新訪客——國內外水稻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于此,共同開展為期5天的第二十二屆國際水稻功能基因組大會。
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金秋九月里,中德農業周、第十一屆四川農博會等一系列國家級、省級農業會展活動將在此陸續啟幕,來自全國乃至全球的客商將匯聚于此,集中呈現農業創新發展成果,探尋合作機遇。
始于博覽,卻不止于博覽。季節性的盛會背后,是一場關于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深度融合的持續性探索。
天府農博園航拍圖。
在這里,科技與土地相融合,產業與創新共生長,城市與鄉村展開對話。一場會展可能催生一個產業項目,一次交流或許激活一片鄉村……如今的天府農博園不僅是四川農業的“會客廳”,更是一個推動農業現代化、服務城市需求、賦能鄉村振興的綜合性實踐場。
會展“超級碗”
博覽流量成園區發展增量
盛夏未央,秋聲已動,天府農博島大田展區里的上千畝水稻逐漸成熟。
這片引種了“川優6709”“宜香優2115”等四川優質水稻新品種的展示基地,剛剛迎來第二十二屆國際水稻功能基因組大會的專家學者一行。他們走入田間實地考察、現場交流,對四川水稻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金秋大考”。
類似場景在天府農博園已成常態。從糧油新品種、推廣新模式到發展新理念、鄉村新場景,幾乎每舉辦一場展會活動,便會迎來一輪行業內的集中“檢閱”。
當蒲江的萬畝果園、崇州的連片稻浪、彭州的綠色菜畦成為園區發展的產業根基,天府農博園卻跳出單一產業邏輯,以“博覽”為核心功能定位,通過展示空間、參與主體、體驗形式、博覽周期四大會展創新策略,打造服務全川、面向全國的農業展示平臺和鄉村振興示范窗口。
天府農博園展會現場。
這源于天府農博園規劃建設之初,就被賦予展示全省農業現代化發展和新時代“天府糧倉”建設成果的重要使命。
自2021年9月正式投入運營以來,天府農博園已承辦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四川農博會、成都世園會分會場、中國(成都)畜牧業博覽會等一系列重大展會活動。
通過這些高水平、影響力廣泛的展會平臺,四川在現代農業領域的創新探索、城鄉融合的寶貴經驗以及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得以集中展示、廣泛傳播。
而在博覽之外,意料之中的“聚焦效應”已然清晰顯現。全年300余場會展會節活動帶來的流量,正持續轉化為園區發展實實在在的增量。
天府農博園以“田間地頭辦農博”為特色。
起步于“中國蘆筍之鄉”巴中恩陽的四川欣惠豐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惠豐農業),在成都多個區縣實地考察和比選之后,最終在去年決定將天府農博園作為全國總部基地。
“這是一塊寶地,是我們拓展更廣闊市場空間與發展機遇的重要窗口。”惠豐農業CEO邵靜這樣評價。她表示,希望借助天府農博園的平臺優勢,實現產業與企業“走出去”雙目標。
“以‘博覽’為引領,項目、資金、技術、人才和科研力量都在向園區匯聚。”天府農博園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謝曲分析認為,博覽屬于農業中的細分領域,難以直接創造豐厚利潤,卻可以憑借強大的資源整合與平臺賦能能力,成為驅動園區發展的關鍵。
產業根基的厚度,決定園區發展的高度。“圍繞精致生態農業、農業會展博覽、‘農業+’等新業態,園區加大了對平臺型、頭部型和科技型產業化項目的招引。”謝曲介紹,2025年園區已簽約招引東方希望生豬、連益水產等農業產業化項目26個,總投資約22億元。
科技“試驗田”
智慧農業寫下“天府答案”
蘆筍的生長季已然結束,位于農博島5號路的“天府蘆筍總部基地”略顯寧靜。在一個名為“科技創新中心”的玻璃溫室大棚內,零星散布著一些雜草與蘆筍苗。
“這下面全部新鋪了地熱設備。”邵靜指著空蕩蕩的大棚說,他們正嘗試通過人工增溫,實現蘆筍冬季種植與反季節供應。
惠豐蘆筍全國總部基地。(受訪者供圖)
延長蘆筍生產供應期,是這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落戶天府農博園后的重要探索方向之一。種質資源苗圃、智慧育苗系統、數字化生產研發……走進與“科技創新中心”相鄰的四個玻璃溫室大棚,每一個大棚都承載著獨立功能,卻指向清晰一致的目標:推動蘆筍產業向科技化、智慧化、現代化升級。
蘆筍適宜生長于濕潤的土壤環境,生長期需將土壤濕度維持在60%-80%之間。傳統種植模式下,濕度調控往往依賴人工經驗,但通過數字農業技術可以實現精準調控,最大限度優化投入,達到降本增效目的。
“打個比方,如果在濕度60%和70%兩種模式下,最終蘆筍的產量相當,那我們一定會選擇更節水的60%。”邵靜說。
與該公司在巴中建設的傳統生產基地相比,“天府蘆筍總部基地”集品種選育、種苗繁育、技術推廣、新品研發及產品銷售等功能于一體。其核心使命在于探索并驗證最佳方案,以總部研發+基地轉化模式,實現蘆筍標準化種植、規模化推廣與應用。
作為新津智慧農業的重要承載地,天府農博園96平方公里的廣闊熱土,已經成為以科技驅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的“試驗田”。像惠豐農業這樣,以科技賦能農業、推動產業提質增效與現代化轉型的案例不斷涌現。
天府農博園正在探索智慧農業。
在天府農博島,智能化設施齊備和數字化平臺完善的大田集成管理系統,正悄然改變著傳統糧油生產方式——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勞作,如今已轉變為指尖輕觸屏幕的精準管理。
在花源街道共和村,利水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水灣農業)放棄傳統土塘養殖及網箱養殖模式,以“浮式生態桶養”技術和配建的數字化科技魚塘系統,實現“零排放圈養”綠色高效水產養殖。
仔細了解就會發現,天府農博園中的很多項目規模并不大,但對比同類型農業項目,畝均成本投入并不低。如,“天府蘆筍總部基地”占地僅100畝,投資卻高達近1億元。
這種現象,實則是天府農博園全力打造“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園區”的集中體現。“我們更關注的是,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探索出可復制、可持續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路徑。”謝曲說。
翔生有機生態農場是全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
鄉村“迪士尼”
農文旅融合解鎖“快樂經濟”
如今天府農博園能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熱土,并非偶然。回溯4500年前,當古蜀先民在這片土地上播下第一粒稻種,揭開成都平原農耕文明序幕的那一刻起,勇于開拓、敢于求新的農業基因便一脈相承地延續著。
依托寶墩古城遺址,扎根于四千年稻作文明的歷史沃土,又是全省農業現代化成果的集中展示窗口,天府農博園成為連接古蜀農耕文明智慧與未來農業圖景的理想研學之地。
在農業+農耕、農業+文化、農業+科技等天府農耕特色研學課程吸引下,2024年,120所學校和機構帶著中小學生走進天府農博園,開展的研學活動達到120場。
天府農博園的研學課程以農耕為特色。
8月15日,天府農博·多彩農業生態產業鏈研學中心正式成立。得益于良好的資源稟賦,這個生態研學基地打破傳統農業研學“走馬觀花”的局限,更加注重打造沉浸式研學場景,構建“農業認知-科技實踐-產業賦能”閉環研學體系。
該研學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不僅要讓青少年認識農業,更要讓他們理解農業如何塑造文明、驅動科技、賦能經濟。
這樣的資源稟賦,也為天府農博園挖掘農業多元價值,激活農商文體旅融合發展潛力賦予了天然優勢。
無數人懷揣著對農耕文明的向往、對田園生活的眷戀,如候鳥般紛紛至此,讓這片背靠成都、與天府新區僅隔一條繞城高速的農業園區成為“棲息之地”。
他們走進寶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現場觸摸歷史、感知農耕智慧;投身安西鎮月花村“月光寶荷”營地,在叢林探險中重塑體能、激發勇氣;漫步張河果園子社區共享農莊,在田園炊煙與協作中親近土地、共釀溫情。
博覽平臺成了成都市民休閑娛樂的“后花園”,謝曲滿心驚喜。“做農業博覽是我們的初心,但在推進目標的過程中,配套的吃住行游購娛服務也同樣在完善,人氣水到渠成地積累起來。”經過仔細琢磨,他又覺得當前的局面其實順理成章。
陳娟在距離天府農博島約3公里的紀碾村里,運營著一家集餐飲、喝茶、戲水于一體的院子。“節假日的日流水有七八萬元,座無虛席,二三十個員工還忙不過來。”她笑著說。
游客在陳娟的院子里跳舞。
人氣高漲,這份熱度自然要好好盤活利用。
2024年,天府農博園聯動全區文旅資源,上新80余個鄉村消費新場景,精心推出300余場次文旅賽事活動,吸引游客上千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超40億元。
2025年過半,我和春天有個樂會、大田星空音樂會、荷花季、大田童創節……天府農博園里各種文旅活動應接不暇。“同時也在持續營造花田火鍋、稻田餐飲等精致農業新業態、新場景,來吸引城市居民。”謝曲介紹,今年會策劃400場以上的賽事活動,力爭實現旅游總收入突破50億元。
再過一個月,陳娟在興義鎮波爾村拿下的場地將完成軟裝,正式開門迎客。“新場地比現在的院子寬敞多了,能承載的項目、開展的活動也更豐富。”她計劃結合當下不同人群的休閑偏好,推出更多元化的娛樂體驗。
(天府農博園供圖)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