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蓮珍
軍隊戰略規劃執行是從戰略目標出發,落實戰略規劃任務,進行思想發動、資源配置和監督問責等管理活動。習主席在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要善于運用現代管理理念和方法手段,持續完善戰略管理制度機制,增強規劃執行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規劃執行管理需要緊跟規劃執行進展,完善管理制度機制,實現我軍建設“十四五”規劃圓滿收官。
思想發動形成規劃執行認同
規劃執行中的思想發動,是為統一官兵思想,調動和激發官兵對戰略規劃認知、認可并積極參與規劃執行的活動。規劃執行的基礎是人人皆知,戰略規劃只有得到廣大官兵的認同,才能激發他們參與規劃執行的主體性和內生動力。
規劃執行需要部隊上下共同推進,規劃執行的主體是廣大官兵。現在,部隊戰略規劃編制局限在戰略規劃部門,發展規劃編制的主要決策權和參與權集中在機關與領導手中,基層官兵的參與度低,他們往往只在戰略規劃文本形成后被征求意見,甚至有些人員都沒見到過規劃文本。而執行主體參與規劃編制的程度越低,對規劃文本的知曉度、認同度則更低。因此,要通過思想發動,促進規劃執行主體的多元參與,提高他們對戰略規劃的認同度。只有全體官兵都認同規劃并積極執行,才能真正地發揮規劃作用,如期推動規劃執行進程。
規劃執行不是少數人的事。研究表明,戰略規劃的宣貫程度是影響規劃有效執行的重要因素。當戰略規劃確定之后,部隊各級應當在保密的前提下,通過各種渠道,向各個層次的官兵反復闡釋戰略規劃的內容,使官兵清楚地了解和認同軍隊發展戰略規劃,進而把戰略目標和規劃任務分解為某些階段目標、具體任務和詳細要求,這樣規劃執行就具有了思想共識和群眾基礎。因此,為提高規劃執行的有效性,部隊要加強戰略規劃宣貫和執行闡釋,培養規劃執行意識,培育規劃執行文化,增強規劃執行思想認同和行動認同。
規劃執行實際上也是一個統一思想、形成共識、凝聚人心的過程。加強規劃執行的民主參與,協調各種群體之間的利益,充分聽取并反映各方意見,實現規劃執行由被動走向主動,提高各方利益相關者參與規劃執行的層次,改變由戰略規劃部門單向地組織相關部門和單位參與規劃執行的局面。創新發展戰略規劃利益表達方式,引導不同利益群體合法、理性、充分地表達訴求,調解規劃執行潛在利益沖突,防止和化解對抗性利益表達,預防規劃執行變形。創新規劃執行協商對話辦法,廣泛征詢民意、深入解釋政策、有效消弭沖突,形成規劃執行的共識,從而將規劃執行納入部隊不同群體的視野范圍,提高規劃執行的認同度和統一性。
資源配置推動規劃執行落地
資源配置是為推動規劃執行順利實施,對規劃執行進行過程控制,統籌調控人力、物力、財力和信息等資源,確保規劃目標實現的管理活動。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一定時間內,戰略資源的投入量還不能完全滿足規劃執行的需求量,高效推進規劃執行必須以高效配置戰略資源為前提,處理好規劃執行對資源需求與相關資源投入有限供給之間的矛盾。資源配置是一項關鍵的規劃執行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說,規劃執行本身是一個“資源配置過程”。事實上,跨領域跨單位配置資源是規劃執行每年面臨的重要決策。
資源配置一般結合年度計劃執行、重大項目建設進行,也可以視情專項組織,主要圍繞推動規劃任務落實,對資源進行統籌調控。其配置基本流程,一是開展資源普查、專項核查,掌握資源存量、新增、在用和閑置等情況,盤清軍隊戰略資源規模和底數。二是根據資源統籌利用需要,對各領域各單位重要資源利用情況進行分析,研究規劃執行中資源供需矛盾,根據重大項目進展精確測算資源需求。三是匯總各單位提報的重要資源調配需求,制定重要資源統籌調控方案,搞好資源標準化配置使用。資源配置要堅持需求牽引規劃、規劃主導資源配置的原則,突出軍事斗爭準備、重大突發事件和專項任務急需,根據規劃執行進展特別是重大項目建設需要,實現增量資源優化配置,存量資源統一調配,閑置資源有效利用。
高效配置戰略資源應科學統籌,從供給側統籌向供需兩側統籌轉變,使有限的戰略資源發揮出高效的軍事效益。一是搞好戰建統籌。堅持以戰領建,實現部隊建設、使命任務規劃與資源配置的一體吻合,落實規劃執行力與提升戰斗力的高度吻合。二是搞好跨域統籌。處理軍隊各類規劃與規劃執行之間的銜接,解決存在的基礎設施分散重復建設、武器裝備參數標準互不兼容、資源配置跨域融合不夠等問題。三是搞好軍地統籌。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發揮軍隊規劃項目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動作用,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
監督問責保證規劃執行質量
制定規劃執行責任體系。明確責任是推動執行的前提。戰略規劃印發之時,就要同步厘清規劃執行責任體系,明確責任主體、時間節點、質量標準,準確定位、規范職責,強化剛性約束。習主席指出,“要加緊解決規劃執行中的堵點卡點問題,強化跨部門跨領域跨軍地統籌,強化政策運用和供給,增強政策取向和工作指向一致性,全力暢通規劃執行鏈路”。
健全規劃執行問責制度。建立執行問責制度是規劃監管的基礎。問責制度是消除規劃執行中“機會主義行為”的保障機制。將規劃執行情況納入干部考核評價和單位評先評優內容,統籌各方力量,嵌入執行評估、巡視巡察、審計監察,實施一體化檢查督導。開展規劃執行全過程專業化評估,評出發展質量、評出建設效益、評出體系作戰能力,圍繞規劃項目的推進,建立涵蓋事前、事中、事后的規劃執行評估體系,分級分類評價各級規劃執行職責和效果。對執行不力的單位和個人嚴肅追責問責,以提高規劃執行效能,避免戰略規劃變形。
完善執行容錯免責規定。落實容錯免責規定是規劃執行的保障。戰略規劃是面向未來的構想和假設,屬于主觀思維的產物,在執行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始料不及的新情況新問題,造成規劃執行延緩或者偏離預定方案。對這種情況要落實“三個區分開來”的要求,建立完善相關容錯免責機制,將出于公心的無意過失或錯誤,同消極無為和違紀違規行為區別對待,做到激勵與懲處相統一,鼓勵各級放下包袱、履職盡責,積極推動規劃執行。防止問責泛化濫用,進一步劃清敢為、善為與不為、亂為的邊界,形成既從嚴監管,又撐腰鼓勁的生動局面,激發各級執行規劃的內生動力。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