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駿帆 四川農村日報記者 羅敏
水稻作為全球半數以上人口的主糧,是維系糧食安全的戰略基石。日前,第二十二屆國際水稻功能基因組大會在天府農業博覽園召開,19位國內外專家院士(其中院士6名)及科研人員齊聚,圍繞“綠色營養稻米促進人類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主題展開深度研討。天府農博園以此次頂尖智庫匯聚為契機,系統推進科技賦能、產業升級與成果轉化,加速“立園滿園”行動落地見效。
第二十二屆國際水稻功能基因組大會在天府農博園召開。
作為水稻研究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平臺之一,本屆大會設置“植物營養與發育、產量與品質、生物互作”等11個分會場,涵蓋水稻遺傳研究、產量提升、抗性增強等前沿領域。
張啟發、萬建民等院士領銜的專家團隊,系統分享了功能基因組學最新突破,包括從3億個水稻基因中篩選優良性狀基因的成果,以及推動水稻產業從“產量導向”向“品質導向”跨越的實踐路徑。
天府農博園管委會進行招商推介。
天府農博園管委會立足“立園滿園”目標,面向與會專家學者進行了“共享機遇藍海,共育鄉村產業”招商推介,邀請全球頂尖人才、戰略科學家、青年科技人才等專業人才來新津興業,招引平臺型、頭部型、科技型企業,以及高校科研院所,進一步提升園區產業規模和能級,做大做強現代化農業產業,推進園區高質量發展。
與會人員參觀天府農博園農耕館。
會后,園區組織種植大戶與企業代表與專家團隊開展產學研對接,達成兩方面合作意向。一是促進校地科研示范合作:與川農大、華中農大、武漢大學聯合成立全國水稻重點實驗室聯合示范基地,進行新品種培育管理,提供技術集成服務;二是促進校企成果產業化合作:推動優爾達、汪氏家庭農場、農博優品等8家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打造功能水稻新品種特色基地,試種華墨香系列功能水稻超150畝,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通過校地企深度聯動,天府農博園將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天府農博園俯瞰。
自2003年大會創辦以來,全球科研團隊已從3億個水稻基因序列信息中篩選出多個優良性狀基因,實現水稻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的轉變。張啟發院士認為,天府農博園是非常好的農業綜合性服務平臺和展示窗口,是一片農業前沿科技破土而出、拔節生長的理想之地,能充分展示推廣各類水稻等農業新品種,促進功能性水稻等科技成果在天府農博園轉化,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示范區。
(天府農博園供圖)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