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金泉 文/圖
現代豬場如何智慧管理,如何節本增效?8月29日,在南部縣舉行的全省生豬生產智慧管理平臺建設工作培訓會上,一個個魚眼攝像頭、軌道式智能巡檢機器人等智慧管理的摩登“神器”紛紛登場亮相,為我們提供了解決問題的路徑。
豬場智慧管理有“神器”
當天,位于南部縣碑院鎮的四川瑜聯種養殖有限公司前不久才安裝的魚眼攝像頭、軌道式智能巡檢機器人當場進行了演示。
現場演示。
“我們有1500多頭母豬,一直搞自繁自育。這些智能設施可使我們在手機或電腦上隨時監控圈舍及豬只狀況。”公司負責人何生林說,“這樣,人都可以不進圈了,能節省不少人工。”
設備運營商、南充電信解決方案經理羅干說:“傳統的槍形攝像頭有盲區,而魚眼攝像頭則是360度監控,沒有盲區;在每個欄位上方安裝1個,高度在2.2米或3米,覆蓋直徑可達5.44米、8米。”
“安裝魚眼攝像頭就像安裝燈泡一樣,非常方便。用魚眼攝像頭監控豬只,采集相關信息反饋到管理平臺,綜合運用5種AI算法,存欄生豬可實現看得到、數得清、能估重。”南充電信技術員陳曉彤說。
記者現場看到,軌道式智能巡檢機器人的主機恰似一個矩形的匣子。設備運營商、成都邦永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李良博介紹,軌道式智能巡檢機器人的軌道非常平滑,機器人可以在軌道上靈活移動,并接受業主的各種巡檢任務。只要在稍微平整的豬場,軌道可沿圈梁鋪設到若干幢圈舍,而只需一個機器人即可進行巡檢。軌道式智能巡檢機器人搭載有魚眼相機、紅外熱成像相機等多類傳感器并結合AI算法,能自主完成豬舍定期定點巡檢,巡檢后自動回樁充電,實現豬只計數、估重、疫病監控等功能,可全天候監測生豬生長情況,助力生豬養殖智慧管理。
橫梁上安裝的魚眼攝像頭。
先行探索出“智慧”模式
科技引領促發展,智慧養豬增效益。南充市是四川生豬智慧管理平臺建設先行先試地區之一,市上采取“政府主導+國企免費建設+生產經營主體主動參與”的方式,打造全市統一的生豬智慧監管平臺,各區、縣(市)不再出資建設。
在當天的觀摩環節,在南部縣定水鎮的北龍牧業開發有限公司,南充市就推進生豬智慧管理平臺建設形成的“1145+N”工作模式進行了分享。
據南充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羅靖介紹,這一模式包括:“1”,全市統一的生豬智慧監管平臺;“1”,統一實行政府購買; “4”,四項服務,即免費建設、免費安裝、免費維護、免費培訓;“5”,五個上門,包括宣傳引導上門、政策指導上門、人員培訓上門、設施安裝上門、使用指導上門;“N”,通過N個場點、N個預警點位方式,對全市生豬養殖場(戶)、鄉鎮畜牧獸醫站共11740個場點開展智慧化管理,實現N種投資收益方式。
現場演示。
僅以南充市南部縣為例。該縣依托“1145+N”模式,筑牢了“預防”前沿陣地,動態評估養殖環境舒適度,聯動通風、降溫等智能環控設備,及時優化生長環境,從源頭上降低疫病滋生風險;構建了“發現”預警中樞,通過深度融合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全天候采集、感知圈舍環境和生豬健康狀況,快速識別豬只異常體溫、異常行為、異常飲食,實現對疫病的超前感知和精準預警;同時,優化了“解決”處置終端,通過建立快速處置指揮平臺,精準識別疫病高危風險,針對預警信息一鍵生成疑似病因、處置建議和應急預案,通過移動終端直達一線工作人員,疫病預警響應時間縮短至2小時以內,全縣生豬死亡率控制在3%以內。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