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滎經的山林間,一只會說話的熊貓“貊貊”攪動了風波。20集科幻+文旅微短劇《尋找會說話的貊貊》(簡稱《貊貊》)于日前在央視網、愛奇藝和紅果短劇等平臺上線。劇集以偽紀錄片的鏡頭,記錄下超自然現象調查員高大偉和龔佳佳深入龍蒼溝森林與滎經街巷,追蹤這只奇異生物的經歷。
這部融合地域特色與科幻元素的微短劇,是國內頂級科幻期刊《科幻世界》雜志社的重要跨界——首次同時以聯合出品方和承制方的身份深度參與影視劇創作。該劇總制片人、科幻世界影視總監王姍姍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雜志社從6年前涉足科幻IP孵化,投資過《流浪地球2》,也參與過科幻舞臺劇的制作。首次承制的《貊貊》播出后,帶動了拍攝地雅安滎經的關注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未來也希望繼續孵化文旅+科幻的作品,讓一部影視劇帶火一座城,“不求多,但求每部都像樣,不能砸了科幻世界的牌子。”
《貊貊》從雅安滎經的一件稀奇事講起。超自然現象調查員高大偉和龔佳佳接到了一條離奇投稿:視頻里,一只大熊貓“貊貊”竟然對護林員揮手,還炸了湖!兩人火速趕往滎經展開調查,卻一腳踏入了遠超想象的科幻旋渦,大熊貓“貊貊”不僅會說人話,還和龍蒼溝村民有著很深的淵源……
每集十分鐘左右,共二十集,編劇腦洞大開,為觀眾奉上了多個耳目一新的劇情亮點:這只會說話的大熊貓“貊貊”突然出現在龍蒼溝叢林中,一言不發就炸湖,張口就是地道的普通話,還溜進當地農家樂偷吃棒棒雞!更絕的是,在毫無剪輯痕跡的監控錄像里,大熊貓“貊貊”竟能憑空消失!
不僅如此,編劇還想象力非凡地設計了多個奇妙的角色:自帶雷電效果的魔術師、能與動物對話的護林員、“變異熊貓人”吃鋼珠……故事的最后,終于揭開謎題:劇中人看似在追尋一只會說話的熊貓“貊貊”,實際上在進行一場關于自我的尋找。主角高大偉在這場探險中,最終明白了“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的終極意義。
“科幻的外殼下,其實深藏著對人性和社會問題的深度反思。”該劇總制片人、科幻世界影視總監王姍姍說,劇中看似尋找貊貊,實則叩問三個維度:科技與自然的邊界、傳說與真相的博弈、自我與世界的和解,科幻只是故事的外殼,“其他很多經典科幻作品的主題都是本我、自我、超我,我們也希望用這一經典命題和觀眾產生情感連接。”
總制片人王姍姍
“表面上在找貊貊,其實都在找自己。”導演趙鶴松說,主角高大偉在尋訪中和自己和解,而劇中以單元劇形式出現的每一個人物,也在故事中找到了自我、探尋到了生活的真諦。回憶拍攝過程,趙鶴松也覺得這是一場尋找自我的“山林冒險”。滎經沒有專業攝影棚,所有場景均為實景,大量戲份在森林中完成,“設備要扛進山林,雨季天光變得快,突然下雨是常事,我們這樣的小劇組應對起來很棘手。”盡管困難重重,團隊卻像“夏令營”般充滿熱情——許多工作人員是趙鶴松讀書時的同學,老友重聚,就像穿越到了過去,重新找回創作的初心。
作為一部“科幻+文旅”短劇,該劇全程在雅安滎經拍攝,當地的龍蒼溝、牛背山、嚴道古城、桐野營地以及棒棒雞、砂器一一入畫。劇中的滎經既是故事發生地,也是“隱形主角”,原始森林、街巷里的煙火氣、特色美食的香氣,隨著劇情鋪開,讓觀眾跟著鏡頭“云游”雅安。這也讓該劇進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跟著微短劇去旅行”推薦劇目與中國正能量微短劇共創計劃劇目。
王姍姍回憶,2023年第33屆中國科幻銀河獎落地在滎經舉辦,這也是銀河獎多年來第一次在異地舉辦,眾多科幻作家們登上牛背山,在龍蒼溝駐足,“那天剛好下起了大雪,滎經的自然美讓整個科幻界記住了這個地方。”當時雜志社就和滎經縣達成戰略合作,憧憬著創作一部地域特色的科幻劇。
此前,業內并沒有科幻+文旅的案例,團隊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最終,選擇“小而輕”的微短劇賽道,但僅劇本就前后推翻了數次。最初版本,是講仙女座星云里的外星生命降臨牛背山,為這里的白善泥、黑砂窯、珙桐花注入靈氣,并和這里的熊貓小伙伴發生了一系列故事。但寫著寫著大家發現太“飄”了,離真實生活太遠,村民的故事、山林的質感都融不進去,就像把科幻硬安在一個陌生的殼里。推倒重來后的第二版,依然是“硬核科幻”路線,加入了強子對撞機、時間逆轉的設定,試圖用復雜的科學原理解釋超自然現象,但寫出來發現太燒腦,而且和熊貓本身的調性完全不符,最后也否了。
轉折來自知名喜劇公司萬合天宜的年輕導演趙鶴松的加入。這位四川樂山籍的科幻迷,在2019年曾構思過超自然調查組尋找外星人的網劇大綱。在和王姍姍及團隊成員陶美岑以及編劇寧若愚溝通時,王、陶靈光一現:“你這類找外星人的故事太多了,不如換成找一只會說話的熊貓?既保留科幻元素,又突出四川特色。”于是,《貊貊》的核心創意誕生。
導演趙鶴松
改編的核心難點還在于平衡傳說與科幻。熊貓在滎經有很多流傳千年的故事,團隊又參考《時間機器》等經典科幻作品,用“量子開關”原理解釋穿越,“讓觀眾覺得離奇卻有道理”。科幻世界團隊還在科幻設定上提供關鍵支持,如最后一集的時空循環反轉,便來自科幻世界編劇陶美岑的靈感。
有了故事框架,趙鶴松和寧若愚還專門到滎經采風。趙鶴松回憶,近30天的采風中,他們開車轉遍龍蒼溝、貊貊家園以及滎經大街小巷,跟村民聊天,錄了好多街采。他記得當地人講熊貓溜進村里偷吃東西的故事,似乎熊貓在這里隨處可見,人手一只。但大家的描述中,又各種細節對不上。不過那種眉飛色舞的勁兒,特別鮮活、真實。最終,這種街采以及村民們繪聲繪色講故事的細節,被寫進了劇本,也讓趙鶴松下決心做成偽紀錄片的風格。
“我是美劇迷,覺得這種形式能讓科幻落地。”他解釋,調查類題材配手持鏡頭、街頭采訪,觀眾會覺得“這好像真有人在實地拍”,信任感一下子就來了,在看劇時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有意思的是,這種真實感和地域感也體現在演員的臺詞中。劇中大量角色用的就是滎經本地演員,說的也是當地方言,“寧若愚是河南人,劇本的臺詞我們特意請了滎經的劇作家、民俗專家改,要讓方言和鄉土氣像從地里長出來的一樣,自然流暢。”
2025中國科幻大會上發布的《2025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科幻產業的總營收為1089.6億元。值得一提的是,科幻影視產業營收為67.1億元,科幻微短劇與中短視頻發展勢頭強勁,科幻電影節規模與影響力穩步提升,科幻影視的前途一片大好。
作為國內頂級的科幻雜志,在影視熱、科幻熱的當下,《科幻世界》也在積極拓寬業務范圍,如此前首次以聯合出品身份,投資參與了《流浪地球2》。《貊貊》則是第一次以承制方身份“從頭到尾管事兒”,“這次從寫劇本到找平臺、拍攝、宣發,全參與。”
王姍姍說,雜志社從2018年成立了IP運營中心,重點孵化科幻類IP,如影視投資、版權代理、影視策劃、編劇顧問、作品承制等,至今已輸出近30個IP,如《明日生存指南》之《契闊幾何》《涂色世界》、《三疊紀的星光》、《靈魂出租車》等。
隨著《貊貊》的播出,滎經也得到了更多關注。王姍姍說,未來希望和更多地區合作,把地方特色和科幻結合,通過“小而輕”的微短劇帶火一座城。她透露,會繼續做科幻影視的投資、拍攝,目前還在嘗試AI科幻影視,成員吳永入圍了北緯30°象山科幻電影周等。此外,科幻世界試水影視的合資公司融幻影業參與投資的電影《帶上她的眼睛》(劉慈欣小說改編)也在積極籌備中,“保證品質,不求多,但求每部都像樣,呵護《科幻世界》的品牌聲譽。”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