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觀天下”又與您見面了。每周六與您相約,縱觀天下大事!
西方國家在巴以問題上“轉向”,背后有多重考量
8月11日拍攝的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在新聞發布會上講話的直播畫面。圖據新華社
澳大利亞日前宣布將承認巴勒斯坦國,讓近一段時間以來西方國家的“承認潮”進一步擴大。自7月下旬以來,法國、英國、加拿大已宣布計劃在9月召開的第80屆聯合國大會上或會前承認巴勒斯坦國。
曾長期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紛紛轉變態度,令以色列在國際上更加孤立。然而以色列不僅沒有停止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反而一意孤行堅持其“接管加沙城”計劃。
分析人士認為,一些西方國家在巴以問題上的“轉向”,主要是因為受到強大的國內外輿論壓力,同時也希望維持自身國際影響力。但只要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不對以色列施加實質性壓力,就無法有效遏制以色列的行為。
上述西方國家長期支持以色列,在承認巴勒斯坦國問題上追隨美國立場,如今其政策轉向,背后有多重考量。
首先,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暴行讓這些國家的政府受到越來越大的國內民意壓力。法、英、澳等國民眾近期紛紛走上街頭,強烈抗議以色列并聲援巴勒斯坦。
其次,以色列及其主要支持者美國在國際上受到日益增多的譴責。不少西方國家為保持國際影響力,不愿繼續追隨美國支持以色列。
第三,美國特朗普政府在關稅等諸多問題上不考慮盟友利益甚至對其壓榨。一些西方國家對美國的不信任感越來越強,也更加意識到,不能再一味依靠美國。有分析指出,通過在巴以問題上采取有別于美國的政策,這些國家表達了對美國的不滿。
分析人士認為,上述西方國家表態承認巴勒斯坦國,順應了國際社會反對以色列暴行、支持“兩國方案”的大勢,具有積極意義。以色列前外交官阿隆·平卡斯指出,法、英等國是美國和以色列的盟友,其政策轉向將讓美、以愈發孤立。
不過,西方國家的“承認潮”流于表面,難以起到實際作用。西方國家的“承認潮”似乎并未對以色列產生太大影響。
特朗普力邀阿、亞領導人赴美簽協議,有何考量?
8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左)在華盛頓白宮迎接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圖據新華社
8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左)在華盛頓白宮迎接亞美尼亞總理帕什尼揚。圖據新華社
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和亞美尼亞總理帕什尼揚8月8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會晤,隨后發表聯合聲明,宣布結束圍繞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地區持續數十年的沖突。
根據會晤后發表的聯合聲明,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領導人以及美國總統特朗普共同見證下,兩國外長草簽《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關于建立和平與國家間關系的協議》文本。
草案核心內容包括:雙方承認彼此領土完整和現有邊界不可侵犯,并在此基礎上正式劃定兩國邊界;承諾建立雙邊外交關系,開啟全面正常化進程;明確不在邊界沿線部署第三國軍隊,相互從國際法院撤回索賠要求,且不就協議簽署前存在的爭端提起訴訟。此外,草案還涵蓋戰俘交換、排雷合作等內容。
兩國沖突根源在于納卡問題。納卡地區在蘇聯時期為阿塞拜疆的一個自治州,但多數居民為亞美尼亞族人。1988年,納卡要求并入亞美尼亞,導致該州阿塞拜疆族和亞美尼亞族發生沖突。蘇聯解體后,兩國因納卡地區歸屬問題爆發武裝沖突。1994年,兩國就全面停火達成協議,但依然處于敵對狀態,武裝沖突時有發生。
納卡問題有“高加索火藥桶”之稱,長期不斷的沖突使得高加索乃至周邊地區的地緣政治平衡變得更為脆弱。
分析人士認為,納卡問題牽涉多方利益。美國多年來以此作為地緣政治博弈的抓手,企圖攪亂歐亞地區局勢,遏制俄羅斯的地區影響力。美方也期待通過此番斡旋,在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打破該地區的力量平衡。
此外,媒體普遍認為,此番斡旋也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本人的政治利益有關。親特朗普的美國福克斯新聞網站刊文稱,這次會晤“會被視為特朗普的一次重要勝利”。
白宮警告流浪者:繼續露宿首都街頭或遭監禁
2021年12月8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無家可歸者居住的帳篷。圖據新華社
美國白宮8月12日說,首都華盛頓特區的流浪人員如果拒不配合特朗普政府打擊暴力犯罪的行動、仍在街頭露宿,可能面臨罰款或監禁。
美國民主黨人和民權團體批評共和黨政府調兵“清理”首都的做法,稱這是“政治作秀”。
美國總統特朗普11日宣布了向華盛頓特區部署首批800名國民警衛隊士兵、由聯邦政府接管首都警察局、清理流浪者營地等一系列舉措,以解決首都地區暴力犯罪案件頻發、流浪人員過多的問題,并宣稱“這是華盛頓特區的解放日,我們將奪回我們的首都”。他后來還說,不排除在美國其他主要城市采取類似舉措。
首批部署的國民警衛隊士兵11日晚已進駐華盛頓特區。
民主黨人和一些民權團體譴責特朗普政府的做法是“政治作秀”。民主黨人反駁特朗普“打壓犯罪”的理由,稱統計數據顯示,華盛頓特區的暴力犯罪率在過去兩年中已降至歷史低點。
馬里蘭州州長、民主黨人韋斯·穆爾認為,特朗普政府的措施缺乏明確行動計劃,只是用來“轉移注意力”,以便讓民眾不再關注其政策導致失業率不斷上升、剝奪窮困者醫療和食品援助的現實。
華盛頓特區的不少居民確實希望當地販毒和槍支泛濫等犯罪現象受到遏制,但懷疑聯邦政府派國民警衛隊是否必要。
歐盟發表關于烏克蘭局勢的聯合聲明,唯獨匈牙利沒參與
6月25日,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在荷蘭海牙出席北約峰會期間對媒體講話。圖據新華社
歐盟26國領導人8月12日發表關于烏克蘭局勢的聯合聲明,匈牙利是唯一沒有參與的國家。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當天說,他部分反對這份聯合聲明,稱這讓歐洲看起來“荒謬又可悲”,“如果你不在談判桌上,就會在菜單里”。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定于15日在美國阿拉斯加州會晤。特朗普曾經表示,計劃與俄烏領導人會談,但參與者不包括任何歐洲領導人。
歐爾班12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美國前總統拜登執政期間,歐洲錯過了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談判的機會,現在歐洲面臨著在沒有參與的情況下,自身未來“被決定”的風險。
歐爾班還認為,歐盟應自行啟動與俄羅斯的峰會。
歐爾班說,該聲明試圖為一場歐盟領導人未受邀參加的談判設定條件。歐盟“被邊緣化本身讓人悲哀”,更糟的是“站在場外還要指手畫腳”。歐盟領導人明智的做法是效仿美俄領導人會晤,召開一次歐盟-俄羅斯峰會。
巴黎開放塞納河游泳,柏林人羨慕
7月5日,人們在法國巴黎塞納河上乘坐游船。圖據新華社
法國今夏多地遭遇熱浪,首都巴黎也在其中。自巴黎市政府7月初季節性開放巴黎塞納河段部分區域供人們游泳以來,到塞納河游泳不僅成為巴黎市民消暑的好方法,也成為受游客歡迎的旅游項目。
塞納河從巴黎市中心穿過,將城市分為左岸和右岸。100多年前,巴黎人在塞納河里游泳司空見慣。后來,由于水質污染和安全隱患,巴黎市政府1923年正式下令禁止在塞納河游泳。后經法國政府多年大力治理,今年夏天,巴黎塞納河段終于得以部分開放給符合年齡要求的普通民眾游泳。
在巴黎西部、距埃菲爾鐵塔不遠的格勒內勒游泳區,游客在游泳和曬日光浴時,不僅可以欣賞埃菲爾鐵塔的獨特景色,還能看到河中游動的小魚。
法國巴黎開放塞納河供公眾游泳后,德國柏林不少民眾羨慕不已,呼吁政府解除一項針對流經該市主要河流的百年禁泳令。
施普雷河是柏林主要水道之一,曾經是當地熱門的野泳地。但1925年后,因水質惡化,當局禁止公眾在施普雷河下河游泳。柏林人要想野泳只能到郊區的湖泊。
8月12日這天,數百人集體跳入施普雷河暢游消暑,以此活動呼吁政府解除禁泳令、設置永久開放河段供市民游泳。
據媒體報道,相關提議得到柏林市議會部分議員支持,但也有不少質疑聲。一些人認為,開放河道需要建設必要基礎設施,在柏林財政緊張的情況下這屬于奢侈之舉。另外,柏林交通和環境主管部門也持謹慎態度,認為施普雷河具有航運功能,且水質問題尚未完全解決。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歐洲國家的轉向也只是流于形式、迫于民意,巴以問題仍舊沒有解決,難民問題已經沒有得到安置,人道主義危機也沒有得到遏制。
納卡問題,能否迎來轉機?
巴以問題,世界在看。
和平之路,任重道遠。
周觀天下
強烈抗議以色列并聲援巴勒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