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智庫研究員 朱煒琳
隨著新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型儲能已成為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促進全球能源轉型發展的關鍵技術裝備。賽迪顧問發布的《場景單元視角下的數綠協同》報告指出,“數綠協同”的新范式正推動能源行業向數字化與綠色化協同轉型。
“數綠協同”指的是數字技術與綠色轉型需求相融合催生的新發展范式:數字技術通過?“監測—分析—優化”閉環?加速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綠色目標落地,而綠色轉型需求反向驅動低碳算法開發、綠色算力中心建設等數字技術迭代創新。比如通過算力與電力系統深度融合(即“算電協同”),預測與調控算力需求功耗,優化算力中心供能結構與用能成本,同時提升新能源的消納能力;通過智能電網建設,運用數字化技術以及物聯網、AI算法等手段,構建具備高彈性、低排放特征的新型能源基礎設施。
“數綠協同”的新范式,將為新型儲能從“裝機競賽”向價值創造發展,提供關鍵技術思路和商業模式支撐。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中國新型儲能發展報告2025》有數據證實了這一趨勢。2024年,新型儲能等效利用小時數達911小時,較前年增長300小時,特別是夏季峰值期間,在傳統電力保供手段基礎上,新型儲能充分發揮“超級充電寶”功效,為頂峰時段電力保供貢獻了關鍵力量。報告還指出,在“雙碳”戰略背景下,各項儲能技術創新取得新進展,多類新型儲能技術向商業化應用過渡。
那么,“數綠協同”在能源行業的具體實施路徑有哪些?賽迪顧問指出,核心路徑在于構建碳流、能量流、數據流、算力流“四流融合”的智能生態系統。比如,在發電端部署物聯網傳感器實時采集設備狀態與碳排放數據,在用能端監控負荷曲線,形成覆蓋“源網荷儲”全鏈路的數據流;依托數字孿生技術建立電網虛擬鏡像,運用AI技術預演儲能調度等優化方案;建立云端平臺,整合全域數據并下發協同策略,形成算力流閉環;最終通過區塊鏈確權碳數據、智能算法優化能量路徑、異構算力支撐碳核算,推動能源系統從物理驅動向數字驅動的躍遷。此外,商業生態的形成也是落地關鍵。國家能源局報告顯示,山西、廣東等13省電力現貨市場正式運行,新型儲能以“報量報價”等方式參與交易;多個省份以容量租賃、電力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容量補償等方式,探索創新市場模式和成本疏導機制,促進新型儲能可持續發展。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