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用詩詞展現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設美麗四川的生動實踐,生態環境廳開展了“我為‘兩山’獻首詩”詩詞征集活動,自6月啟動以來,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投稿,目前已征集到作品250余件,將對作品進行邊征集邊展播。當詩詞邂逅生態,會碰撞出怎樣的理念?今天一起欣賞《瓦屋山冬景》。
瓦屋山冬景
朱軍彪(資中)
翹楚方山坦蕩巔,
風煙幻化美名傳。
云杉傲立凝冰掛,
箭竹凌摩伴潤泉。
瑞雪時飛迷峻谷,
朝陽偶現照平川。
尋蹤秘境游人醉,
樂賞桃源景色妍。
作者介紹
朱軍彪(資中縣新橋鎮五皇小學),資中縣作家協會會員,內江重龍散曲社會員,內江市詩詞楹聯學會會員。
詩詞賞析:
這首《瓦屋山冬景》以七律形式精妙捕捉了四川瓦屋山的冰雪奇觀,展現了生態詩歌的獨特魅力。詩中“云杉凝冰掛”“箭竹伴潤泉”等意象,既凸顯了瓦屋山作為“亞洲第一桌山”的地質特征,又通過擬人手法賦予自然以靈性。頸聯“瑞雪時飛”“朝陽偶現”的時空交錯,暗合東坡“瓦屋寒堆春后雪”的千古名句,將自然景觀升華為文化記憶。尾聯“桃源”意象的運用,既承續陶淵明的生態理想,又以現代游客視角完成古今對話。
值得注意的是,詩中描寫的冰雪勝景與瓦屋山“冬季豐雪期”的實際景觀高度吻合,而“箭竹凌摩”更暗指此地作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大門的生態地位。全詩格律嚴謹卻意境靈動,體現了傳統形式與現代生態意識的完美融合。值得一提的是,詩神蘇東坡就出生在瓦屋山下的眉州,其“竹杖芒鞋”的經典形象與詩中箭竹意象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這首作品不僅是一幅冰雪畫卷,更是對巴蜀生態文化基因的詩意解碼。
—— 張海龍
賞析人介紹
張海龍:詩人、作家,中國廣播電視藝術資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長三角紀錄片創研中心特聘專家、央視紀錄片策劃及撰稿人、紀錄片《生態秘境》總撰稿人、余杭區作協主席、四川省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