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祖明遠 綿陽觀察 郭超英
這個暑期,綿陽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實習生”——來自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西南大學、西南科技大學等42所高校的2000余名優秀學子,深入綿陽的黨政機關、科研院所、重點企業、教育衛生系統乃至鄉村振興一線,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社會實踐。他們不僅將在工作崗位上“試崗”,更將深度感知中國(綿陽)科技城“近悅遠來”的人才發展生態。
部分高校學子合影
創新機制,從“實習生”到“預引進”
如何讓優秀人才更早了解綿陽、選擇綿陽?今年以來,聚焦服務省域經濟副中心建設的人才支撐需求,綿陽市委組織部(市委人才辦)對原有的“科技城實習生計劃”進行升級,創新推出面向在校大學生的“預引進”制度。
通過深化與清華大學、武漢大學、蘭州大學等合作高校人才聯育,與電子科技大學、西南大學等新簽約高校共建實踐平臺,采取“在綿單位出崗位(課題、項目)+高校派學子+深度感知科技城”模式,開展沉浸式實踐,同時給予交通、食宿等全方位暖心服務保障,吸引優秀學子提前來綿試崗、感知綿陽、認同綿陽,扎根綿陽。
禮遇人才,校園大使傳遞“綿陽聲音”
7月17日,2025年“科技城實習生計劃”集體見面會隆重舉行。會上,綿陽市委組織部(市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向學子們詳細介紹了綿陽的城市魅力、人才政策和選調生培養體系。來自武漢大學、浙江大學等合作高校的負責人,接收單位代表以及在綿優秀校友和實踐隊員代表齊聚一堂,交流經驗與期望。
一個特別的環節引人注目,230名來綿實踐的學生代表被集中聘為中國(綿陽)科技城招才引智“校園大使”。這些年輕的“哨兵”們將肩負起向更多師生傳遞綿陽發展機遇、人才政策和用人需求的使命,并反饋校園人才動態。新晉“校園大使”們熱情高漲,紛紛表示將積極協助綿陽在校園內舉辦各類人才交流、招聘宣講和創新創業活動。
深度感知,觸摸科技城的脈搏
見面會后,師生代表們踏上了“科技城感知行”的旅程。他們走進綿陽城市規劃展覽館、中國(綿陽)科技城創新館,領略城市藍圖與創新活力;探訪李白紀念館,感受深厚文化底蘊;在梓潼兩彈城和航天科技館,追尋“兩彈一星”精神的榮光。
這段旅程給浙江大學哲學學院團委書記聶四維帶來了深刻震撼:“這次來綿陽來對了!錢三強、王淦昌等4位‘兩彈一星’元勛都曾在浙大治學。浙大的‘求是創新’校訓與‘兩彈一星’精神在歷史中交匯。今天重走這條精神之路,我深感綿陽科技氛圍濃厚、發展空間廣闊。期待未來在傳承‘求是創新’的征程中,開啟更多與綿陽的合作新篇。”
參觀“兩彈城”
與聶四維有相似感受的還有在綿陽市五八機器人科技公司實踐的西北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博士生亓潤東,“我的研究方向是腦褶皺大模型,旨在揭示大腦結構與復雜行為的深層聯系。希望在綿陽發揮理論優勢,為這里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更高智能化提供支撐。”亓潤東希望未來能將論文寫在綿陽蓬勃發展的機器人產業賽道上。
在游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進行政務實習的華東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碩士生胡又月,被選調生校友劉雅詩扎根綿陽的故事所打動。她介紹,“在園區跟著前輩們走訪一線企業,看到《為企紓困臺賬》上的難題一條條被解決,我切身體會到政務服務如何默默推動產業發展,這段經歷讓我對未來的職業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圖片由綿陽市委人才辦供圖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