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成華 川觀新聞記者 曹凘源 文露敏
機器人領域有這樣一句話——人形機器人,是機器人的“金字塔尖”。7月31日,在四川省機器人產業供需對接活動上,四川省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聯合揭榜簽約,這也是全省首個落地的聯合體型制造業創新中心。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劍指塔尖。
作為新修訂的《四川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實施后首個揭榜簽約的創新中心,這個中心新在何處?未來又有何規劃?
四川省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落地。 曹凘源 攝
制度創新
破解機制桎梏 形成創新合力
創新中心的打造重點是,重點領域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供給、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簡單來說,就是從“0”到“1”再到“100”的產業化攻堅。
“人形機器人正是四川重點關注的產業賽道。”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技術創新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人形機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是培育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
近年來,四川高度重視人形機器人研發制造各個環節,在算法、新材料、核心零部件等領域的布局已經為產業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但由于涉及多項關鍵技術,單靠一家企業難以覆蓋全鏈條的技術突破與產業落地需求,產業鏈資源的有效整合仍需要提升。
新修訂的《辦法》為人形機器人領域“握指成拳”打開了口子。
此前,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需要以獨立法人形式組建企業主體來建設。而現在,在企業法人型創新中心之外,《辦法》創新提出了聯合體型創新中心,由省內行業龍頭企業或科研院所牽頭,聯合全國范圍內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社會組織等創新主體共同組建創新聯合體,采取“聯合體+聯盟”模式運行,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數量不少于5家。
這也意味著,創新主體將擁有更自由的組合空間、更靈活的建設機制。
以四川省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為例,其由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牽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共同組建。
“在難以輕易以獨立法人形式組建企業主體的情況下,聯合體型創新中心能夠把企業、高校院所等創新主體‘聯’在一起,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有效提升科技創新組織化程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經濟和信息化廳技術創新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優勢互補
覆蓋產業全鏈 加速落地轉化
將四川省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解構,8位成員都分量十足。
牽頭單位為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該企業牽頭制定了首部人形機器人國家標準《腿式機器人性能及試驗方法》,建成四川省人形機器人創新聯合體、四川省防爆工業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制的首款全力控人形機器人已經在制造生產線上實現掃碼、貼標等示范作業。
再看成員單位,除了有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工信部電子第五研究所等大院大所之外,還有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富臨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等行業龍頭,哪一家單拎出來都實力過硬。
“聯盟成員在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不同環節各有深耕,形成了‘特色各異,優勢互補’的格局。”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CEO兼CTO馮振宇介紹,公司核心聚焦于機器人“本體”與“小腦”的自研——這是機器人實現精準執行、靈活交互的基礎,相當于為機器人搭建“軀體”與“本能反應中樞”。“而其他伙伴企業又在人形機器人‘大腦’,傳感器、伺服電機等核心零部件和場景應用解決方案等領域有深厚積累。”
他提到,一方面,各成員單位能夠將特長“串聯”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避免重復研發,加速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進程,讓機器人更快貼近生活、服務生產;另一方面,通過這個省級平臺,能共同營造四川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生態氛圍,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成長,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合力吸引全球人才、技術資源向四川聚集,讓本地人才有施展空間、外來人才愿意扎根。
作為全省首個落地的聯合體型制造業創新中心,四川省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還有不少路需要探索。
“揭榜后,我們將持續做好創新中心的后續培育和考核工作。”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技術創新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將按相關政策給予創新中心資金支持,同時持續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人形機器人重大科技專項,全力培育發展人形機器人鏈主企業,推動四川人形機器人產業建圈強鏈。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看準就抓緊時間辦,形成經濟發展新動力。
強強聯手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凝心鑄魂,打造品牌高端
人形機器人是四川重點關注的產業賽道
創新未來。
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