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四川長江工業園。 羅順 攝
川觀新聞記者 王培哲
7月31日上午,位于宜賓市的四川長江工業園一隅,一臺臺銀白色的大型設備從貨車上緩緩卸下,被送到落成不久的廠房內,意味著全省首條高安全電池量產線即將進入設備調試環節。
這里是四川賽科動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科動力)生產基地一期項目,預計今年10月正式投產。高安全電池在同等重量下容量更高、充電速度更快、能承受更大溫度變化,供應時下熱門的電動航空器、智能機器人等設備所需。
宜賓是動力電池之都,全球每十塊動力電池就有一塊“宜賓造”。孵化賽科動力的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位于宜賓三江新區,這里貢獻了宜賓超八成的動力電池產值,眼下,這里正圍繞未來電池產業方向——固態電池,布局多種技術路線。
一年前,賽科動力還是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產業孵化的一個項目組,現在已成為一家即將量產的企業。不遠的未來,它有望成為技術“領頭羊”,占領新的細分賽道。
這種變化,是宜賓三江新區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縮影,折射出新能源產業迭代過程中的更多可能。
位于宜賓三江新區的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 羅順 攝
孵化
聚焦產業化,動力電池技術不斷迭代
7月31日,位于宜賓三江新區的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6樓辦公室,來自清華大學的50余位同學正梳理當天的實驗數據,電腦屏幕上,點狀的數據組成線條,繪出顏色各異的圖像。
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是一個科技創新與成果轉移轉化平臺,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領銜的科研及產業化團隊,與宜賓市政府共同打造。落地宜賓近5年來,吸引了一大批專業人才在這里聚集,圍繞下一代動力電池技術開展研發。
賽科動力副總經理邱越三年前加入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作為其中一個技術部門的負責人,開展高安全電池研究。
“動力電池研究前期投入大,但在這里,有著國內先進的實驗檢測設備,最關鍵的,有來自頂尖院校的老師和同學們共同參與,能快速搭建起一個產業化團隊。”他說,這樣的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單靠高校或企業,是無法提供的。
無壁壘的研發+成果轉化,讓高安全電池能迅速產業化。今年4月,全省首條高安全電池中試線在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一樓投用;半年后,中試成果又將在四川長江工業園的一個廠房內實現量產。賽科動力也從院士工作站的一個技術部門,成長為了一家市場化的企業。
從孵化到中試乃至量產,賽科動力創下了業內罕見的“加速度”。邱越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院士工作站可“無縫”對接宜賓本地的新能源企業,準確獲知市場需求,有針對性開發產品。
眼下,賽科動力正在調試的全固態電池中試線,涉及20多個環節,多數環節都是對既有動力電池生產技術的顛覆。賽科動力計劃,聯合20余家設備供應商共同對下一代動力電池生產技術開展攻關,集中優勢力量實現裝備的突破。
四川時代動力電池生產基地。 羅順 攝
合作
新型研發機構生態圈逐漸形成
緊鄰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來自清華大學的教授張強團隊正在裝修辦公場地,預計今年8月底入駐。張強團隊聚焦下一代動力電池關鍵材料進行研發,可將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至現有水平的兩倍。
圍繞下一代動力電池的開發,宜賓市通過開展“江源行動”,又引入了張強團隊等2家新型研發機構,囊括了目前下一代動力電池的更多技術開發路線,落地宜賓三江新區。
宜賓三江新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正通過項目支持等方式,鼓勵不同新研機構之間合作,塑造國內領先的動力電池研發生態圈。
2024年以來,宜賓三江新區與清華大學張強教授團隊、中國科學院崔光磊研究員團隊及北京深勢科技合作,投資超4.5億元,開展固態電池、儲能和新能源新材料研發。
生態圈內的“化學反應”,已經顯現。
前不久,賽科動力試生產的電池及材料樣品獲得國內頭部車企和動力電池制造商認可,不久后將正式供貨。
邱越告訴記者,技術研發不僅限于當下,強強攜手,已形成了“投用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的梯次格局,可在業內保持技術領先優勢。
宜賓三江新區科技創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三江新區實施了區級“揭榜掛帥”“首席專家”“軟科學”科技計劃項目。自三江新區成立以來,實施省、市、區科技計劃項目127個,項目經費投入2.6億元。三江新區科技創新體集群核心載體總面積33.25萬平方米,簽約入駐項目222個,入駐率超50%。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為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點贊
四川加油!
科技領頭羊
科技企業
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發展。
努力發展四川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