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文露敏 曹凘源 蘭珍
7月31日舉行的四川省機器人產業供需對接活動上,一份首批發布的清單引得參會人員紛紛舉起手機記錄——四川機器人應用場景、重點產品、技術需求、創新平臺。4張清單,相當于為全川機器人產業摸了個底。
重點產品清單120條,應用場景清單194條。供需兩端,似乎都很火熱。
而作為產業發展最活躍的“細胞”,企業“體感”究竟如何?
活動現場。鮑安華 攝
討論很“熱”,訂單有點“冷”?
聊到機器人“熱不熱”這個話題,成都卡諾普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世海總結,近兩年,他在行業內看到了兩盞“信號燈”。
綠燈,是主動找上來的客戶越來越多,涉及門類越來越廣了。這直觀反映在機器人機型的數量上——最開始的焊接機器人,已經有了沖壓、打磨機器人等60多個“兄弟姐妹”。一家專門生產燒烤架的企業,都找卡諾普訂購了100多臺機器人。
紅燈,則是行業越來越“卷”了。“‘卷’技術、‘卷’服務還屬于良性競爭,但如果惡性的‘價格戰’冒頭,就不利于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鄧世海指出。
綠燈紅燈,歸根結底,機器人都很“熱”。這不是鄧世海一個人的感受。
“今年參加的展會比去年多一倍,一個月20多天都在外面跑。”四川它人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經理曹家瑞感觸很深。2022年,企業先在四川投建了一個制造基地,隨著感受到市場的巨大潛力、政府部門的有力扶持,不到兩年時間,他們便將企業的重心和資源傾斜到了四川。
極高關注度的另一面,也有企業提到,訂單還是有點“冷”。
“行業看起來很熱鬧,但實際成交的訂單量還較為有限,遠遠沒有達到‘爆發’級別。”成都越凡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劉翔指出,機器人行業的需求差異大、通用方案少,導致交付周期長,大部分細分市場還在醞釀階段。
去年,富臨精工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從汽車賽道切入機器人賽道,為機器人配套電關節、減速器等關鍵零部件。富臨精工相關負責人介紹,企業已建成具備年產15萬套生產能力的中試產線,目前以小批量試制為主。“根據人形機器人市場推廣情況,可能還需要2—3年的時間,才能實現規模化量產。”
一熱一冷,很多人愿意將這種“溫差”理解為行業擠掉“泡沫”、回歸理性的信號。隨著技術迭代、成本下探和場景細化,總的來說,企業對機器人市場的判斷仍然積極。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廣闊的市場機會正在向我們招手。”成都圭目機器人有限公司市場部營銷總經理張焜棋介紹,圭目機器人主要面向機場、道路等重大基礎設施行業提供應用級檢修機器人,城市更新帶來的需求增長預計將很可觀。
就在7月初,行業頭部企業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A2-W輪式機器人正式“入職”富臨精工生產車間。“我們和智元機器人、巨星永磁等企業設立了一家合資公司,發揮各家所長,實施具身機器人項目。”富臨精工相關負責人表示,最終的目的,就是實現人形機器人在制造領域的應用落地。
活動現場。鮑安華 攝
川企的“溫差”消弭術
如何消弭“冷”“熱”之間的“溫差”?
多位采訪對象提到,關鍵是要找對應用場景、找準用戶需求、找到商業模式。而在最下層提供支撐的,還是性能、品質過硬的機器人產品。
“因為車輛進出頻繁,地下車庫的車位內部曾是清潔機器人的‘盲區’,我們在調研中注意到,行業客戶頻繁提及這一痛點,便馬上著手迭代我們的清潔機器人。”曹家瑞介紹,保守估計,迭代后,銷售量增長了20%以上。
越凡創新的配送機器人也是很好的例子。在酒店配送機器人一片“火熱”之時,企業轉向了寫字樓宇、社區等廣闊的“天地”。“不僅是賣產品終端,還賣服務。”劉翔舉例,他們打造了專屬的小程序平臺,聚合商家等資源,通過向消費者收取配送服務費等,形成了商業閉環。
而能打入這些市場的根本,還是企業在算法、導航、物聯網等方面形成的技術“護城河”。“面對復雜密集的人流,我們機器人仍然能夠將大量物資順暢、精準地配送到手。”劉翔介紹。
比起只銷售機器人終端,越凡科技看似選擇了一條更難走的路;但正因如此,又反而走得更順暢——2023年,越凡創新的服務機器人出貨量超過1000臺,在資陽臨空經濟區投建了新的產線;僅僅過去一年,這個數字又更新到近2000臺。
實際上,應用場景多樣,正是四川發展機器人產業的獨特優勢。“四川工業門類齊全,重大技術裝備、精密電子信息等產業在全國優勢明顯,可以快速豐富模型數據,加快機器人技術和產品迭代,推動機器人應用落地。”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項目周期長、零件數量多、單件小批量等都是離散制造行業的痛點。”東方電氣集團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大客戶部市場室主任范凱介紹,近年來,東方電氣集團持續推進“智改數轉”,不少機器人產品已經投入實際生產制造中,但面對一些重大裝備,特別是大型零部件的裝配仍然有新需求。
活動現場。鮑安華 攝
不止是工業。“機器人或許能為游客帶來更加沉浸的體驗。”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副館長奚奕表示,此前他了解到太倉博物館打造了鄭和仿生機器人,反響就很不錯。
面對海量應用場景,不少企業選擇“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比如,圭目機器人今年來的新重點,就是之前從未涉足過的化工領域。“相較于基礎設施領域,這一市場還需要2到3年才會成熟。”張焜棋判斷。目前,在這一賽道上,他們還處于從“0”到“1”的市場培育期。
為什么要“打提前量”?張焜棋提到,化工行業客戶往往需要定制化的產品,追求“規模化”“標準化”的機器人大廠響應速度有時反而沒有初創企業快,更利于他們“貼身肉搏”,拿下訂單。
卡諾普也有類似的考慮。“我們要‘兩條腿’走路。”鄧世海解釋,“短腿”用來持續創新,在“紅海”里實現降本增效;“長腿”則用來開拓更大的市場,在重型設備制造業等門檻較高的領域建立技術壁壘。
出海,也成了企業的新選擇。
“在海外市場尋求突破點。”張焜棋介紹,去年,通過和機械制造領域的川企“抱團出海”,圭目機器人成功拿下海外首單,逐漸形成帶動效應,今年上半年,企業已成功簽約意大利、捷克等地的機器人服務項目,在機場、道路等行業獲得了不少商業機會。
彌合“溫差”,四川也在發力。去年以來,四川將機器人作為人工智能“一號創新工程”重要組成部分,統籌各類資源超常規最大力度精準支持。2024年5月印發的《四川省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中,強調要推動機器人標志性產品研制,加速典型場景示范應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他們將以標志性產品為牽引,加強整零對接、技術對接、產融對接、場景對接,推進機器人樣機試制、中試驗證、迭代升級、示范應用,加快建設機器人產業集群,推動產業建圈強鏈協同發展。
種種對接,又給四川機器人企業消弭“溫差”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在活動現場走了一圈,富臨精工相關負責人手里就多了不少上下游企業的聯系方式。“有一家配送機器人企業提到,他們有個梯控模塊的成本很高,正在考慮用機械臂替代,我們或許有合作的空間。”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機器人需要更多應用場景,還要降點價
機器人作為新興產業,其發展中出現“冷”“熱”的問題,唯有積極彌合“溫差”精準發力,“報團出海”等,加快建設機器人產業集群并做大做強,才能推動產業建圈強鏈協同發展。
看準冷與熱,聚活優勢資源,造出市場需求產品。
科技發展要貼近生活
企業對機器人市場的判斷仍然積極
機器人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