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游飛 陳麗霏 德陽觀察 周玉琴
7月26日,世運會歷史上的第一粒火種在德陽三星堆以光伏發電的形式點燃。
“光伏—電—火”,創新的點火形式,折射出德陽“追新”的基調。 當前,德陽正大力提升高端裝備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高端裝備制造中心和技術策源中心。
科技研發追新、成果轉化追新、研發投入追新……對德陽而言,“追新”并非另起爐灶,而是立足自身優勢,實現傳統產業的“二次創業”。
實施核心技術攻堅行動
科技創新力持續增強
一朵直徑6.2米、重90噸的“鋼鐵蓮花”,近日在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電機”)綠色智能焊接數字化車間驚艷綻放。這是該企業自主研制的世界單機容量最大500兆瓦沖擊式水電機組轉輪,將應用于西藏大唐扎拉水電站。
東方電機自主研制的世界單機容量最大500兆瓦沖擊式水電機組轉輪。陳麗霏/攝
作為“世界在建綜合難度最大的沖擊式水電項目”,扎拉水電站的水輪研制堪稱世界難題,建成后將代表著當前沖擊式水電機組的最前沿技術水平。而不遠處,東方汽輪機、東方風電等企業近年來也誕生出了國產燃機“爭氣機”G50、全球最大26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等“國之重器”。
核心技術攻關是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放眼德陽,已累計攻克關鍵核心技術552項,72項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穩居全省前三。
不止于此。近年來,圍繞高端裝備科技城建設,德陽大力實施核心技術攻堅行動,一方面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發揮“國字頭”科技領軍企業創新引領優勢,一方面開展先進成型、加工、涂層制備等先進基礎制造工藝(裝備)攻關,搶占清潔能源裝備、先進冶金裝備等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制高點。
“我們聚焦清潔能源裝備、先進材料、航空航天等領域培育主體,積極爭取全省重大科技專項。此外,加速建設高水平研發平臺,助力企業核心技術攻關,目前擁有國省級創新平臺291個。”德陽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創新策源功能強化的成果,在近日的一組捷報里直觀體現:7月,“德陽造”筒形閥純機械液壓過速保護系統,在巴拉水電站正式投運;國家能源局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項目——廣東肇慶浪江抽水蓄能電站4號變速機組發電電動機轉子端部護環,在德陽通過出廠驗收;“德陽造”全球單機功率最大、風輪直徑最大的直驅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下線……
此外,德陽正積極布局未來產業技術。“我們聚焦氫能、智能農機、先進核能、新型儲能等領域,正重點突破適應可再生能源波動的PEM 膜電極、丘區山區農機多功能動力平臺、第四代核電汽輪機、全釩液流電池、重載機器人、快速充電等關鍵核心技術。”德陽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產學研合作深化
為科技成果轉化架橋鋪路
7月9日,在德陽城區的最南角,由東方汽輪機自主研制的我國首臺商業化G50重型燃氣輪機——濟南熱電華山1號項目高溫部套完工下線,這標志著東方汽輪機在國內率先實現重型燃機設計制造一體化,也見證了德陽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
東方電機數字化焊接車間。陳麗霏/攝
時間回溯到2009年,當東方汽輪機開始研發G50燃機時,擺在面前的不僅是技術攻關的難題,更有成果轉化的挑戰。“重型燃氣輪機涉及氣動力學、固體力學、燃燒學等學科,研發難度極大,我們沒有成熟經驗可以借鑒,必須自己摸索。”東方汽輪機相關負責人回憶道。
為此,東方汽輪機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終端用戶,包括產業鏈上中下游近300家單位開展了聯合攻關。通過與四川大學、西安交大等高校團隊“雙向奔赴”,研發團隊先后完成了運行優化、性能試驗、故障分析、技術監督等課題。經過十多年持續攻關,實現全部高溫部件的100%自主制造,將實驗室的尖端技術一步步推向產業化。
眼下,在德陽經開區,拔地而起的德陽大學科技園正為更多科技成果架起轉化“高速路”。依托這一創新聚落,德陽市正積極爭取全國高校能源裝備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等重大平臺落地。德陽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德陽大學科技園招院引所已達成合作意向140余項,簽約項目20個,落地運營項目10個。
德陽大學科技園成勢見效。德陽經開區管委會供圖
依托這些成果轉化“加速器”,德陽積極牽線搭橋,以成果供需對接、中試轉化為牽引,與四川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物院等70余家知名高校院所組建創新聯盟。據了解,今年以來,通過實施“聚源興川”行動,持續深化與高校院所的合作,德陽已轉化重大科技成果9項,新增產值超40億元。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