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高杲
提升創新平臺建設運行質效
服務保障國家實驗室高質量運行
天府興隆湖實驗室天府永興實驗室完成入軌評估
28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完成優化重組
完成省重點實驗室優化重整省重點實驗室達128家
9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建設
加快前沿科技攻堅突破
大力推進6個重大科技專項
產出世界首款氮化鎵量子光源芯片全球首顆AI大模型科學衛星等一批標志性成果
組織實施100個“從1到10”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
2024年29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
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9個創新聯合體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布局100個“從10到100”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推進中試研發體系建設,組建35家省級中試研發平臺
啟動實施“雙向揭榜掛帥”,已發布3批次180個項目,立狀簽約94個項目
啟動運行規模50億元四川省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引導基金、100億元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金
2024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607億元,同比增長33.6%
2024年新一代智慧機場運行控制系統等22個重大成果在川轉化
培育壯大科技創新主體
遴選全省首批9家人工智能鏈主企業啟動種子獨角獸企業培育計劃
2024年瞪羚企業312家,新增48家
2024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82萬家,新增1200家 2024年科技型中小企業2.4萬家,新增3000家
西南腹地,巴蜀沃野,科技創新“第一動力”轟鳴不息:
探索科技前沿——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屢創紀錄,為開發核聚變能源打下堅實基礎。
開辟未來賽道——“四川造”全球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發射,開啟“太空計算”新時代。
……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作出“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的重要指示。兩年來,四川牢記囑托,堅決扛起打造西 部 地 區 創 新 高地、建設更高水平科技強省的使命擔當,體系化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以科技創新塑造四川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提升效能
抓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
15分鐘,在四川沃飛長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CEO兼首席科學家郭亮眼中,可從成都天府廣場“打飛的”到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今年5月,沃飛長空旗下產品“飛行汽車”——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AE200亮相四川省低空經濟產業鏈協同發展暨產品發布會,讓不少人意識到“打飛的”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
AE200批產構型機在珠海航展亮相
“飛行汽車”從概念走向現實,離不開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是科技創新的“牛鼻子”。近年來,四川聚焦最有基礎、最有優勢、最 需突破領域,系統謀劃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找準攻關方向,從“卡脖子”到“出卷子”。去年底,四川印發前沿科技攻堅突破行動計劃及六個重大科技專項實施方案,提出74項重點任務。今年,四川聚焦六大優勢產業提質倍增和重點產業建圈強鏈,布局100個“從1到10”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推動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重大技術成果。
明晰攻關路徑,從“出卷子”到“答卷子”。四川一方面積極對接國家戰略力量和資源,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另一方面,支持更多有能力、有意愿的龍頭企業或鏈主企業發揮引領作用,牽頭組建高水平創新聯合體,共同提出并承擔重大科技項目。
強化攻關保障,為“答卷子”配“好方子”。為創新聚力,四川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為創新提速,四川服務保障國家級創新平臺高質量運行,推動省級創新平臺規范建設與運行,為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策源力。
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增強,讓更多科技成果競相涌現。
基礎前沿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發現首個超級宇宙線源,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觀測到“太陽中微子迷霧”跡象,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團隊破解鈍頭蛇食蝸牛的遺傳之謎……空間科學、物質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
戰略高技術領域迎來新跨越:成功研制世界首個氮化鎵量子光源芯片、發射全球首顆AI大模型科學衛星……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領域創新成果持續涌現。
新興產業領域實現新發展:人形機器人進廠“打工”,無人機配送外賣,生物育種、新藥研發、綠色低碳等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推動更多產業聚能起勢。
A2-W輪式機器人正在搬運箱子
暢通轉化
讓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1億元,是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教授彭騰今年給自己定下的“小目標”。去年,他以黃精組合物、黃精炮制工藝等成果作價,通過入股、專利許可、技術許可加銷售提成等形式,與企業達成合作,合同金額超過8000萬元。今年他將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
然而在幾年前,情況大不相同。“職務科技成果屬國有無形資產,其收益具有不確定性,稍有不慎還可能觸碰到國有資產流失的‘高壓線’。”彭騰表示,當時自己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些無能為力。
一項關于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拉開帷幕。2016年,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全國“第一槍”在西南交通大學打響,點燃科研成果轉化的“火花”。去年1月,四川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面向全省推廣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改革。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四川登記科技成果4910項,同比增長20%;技術合同登記額2607億元,同比增長33.6%。
探索在今年繼續。修訂《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制定《四川省進一步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工作方案》……四川通過按比例賦權、先確權后轉化、先試用后付費等舉措,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機制松綁激蕩源頭活水,系統集成讓科技成果轉化突飛猛進。
為打通院地合作堵點,四川實施“聚源興川”行動,加強中央在川大院大所聯系服務,與120家省外國家科研院所建立“一院所一專班”對接聯系機制,推動大院大所創新成果“沿途下蛋、外溢轉化”。
為緩解科技成果從實驗室邁向應用場的痛點,四川圍繞優勢產業和“15+N”重點產業鏈發展需求,分級分類布局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熟化平臺。目前,已組建35家省級中試研發平臺,建成各類中試研發平臺200多家,推動更多前沿技術和關鍵產品在四川試驗和誕生。
蜂鳥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中試生產車間
為破解產業鏈上的難點,四川探索“雙向揭榜掛帥”等機制,在全省推廣“線上科創通+線下科創島”服務模式,圍繞傳統產業“迭代”、新興產業“搶灘”、未來產業“破冰”,力爭取得重大創新成果和群體性技術突破,為產業發展闖出新路。
構建生態
“三強計劃”培育創新企業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載體,在創新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兩年來,四川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強領軍、強主干、強基礎“三強計劃”,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培育。
完善創新型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數據顯示,2024年四川新增瞪羚企業48家、總量達312家,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00家、總量達1.82萬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3000家、總量突破2.4萬家。此外,四川啟動種子獨角獸企業培育、用好科技創新券等政策,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興隆湖畔 天府新區供圖
除了面上躍升,點上也陸續開花。今年3月,長虹控股集團旗下中玖閃光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電子FLASH放療設備,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啟動臨床試驗,讓腫瘤治療邁向“毫秒級精準時代”。4月,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面向空間智能的多模態世界模型——悠然無界大模型,率先在業內實現跨空間感知、推理與交互等重大突破。
建設更高水平的科技強省,既要打造創新熱土,也要建設開放高地。兩年來,四川以全球視野推動科技創新,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開放合作的大門越開越大。
打造成渝中線科創走廊、建設川渝毗鄰地區融合創新發展帶……四川深化川渝科技協同創新,提升川渝創新和產業協作水平。與此同時,四川積極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對接,充分整合創新資源,并深化與浙江、廣東、江蘇等地的科技協作,推動更多項目和機構在川落地。
四川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發布成渝地區“一帶一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方案、啟動建設第四批“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等創新平臺……今年6月,在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上,四川積極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拓展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渠道,提升四川科技創新全球影響力。
伴隨日益奔涌的創新浪潮,四川踏浪前行。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四川以“國之重任+產業破壁+民生觸達” 三位一體模式,將科技創新轉化為高質量成果轉化的一“飛”沖天,這正是新時代下四川搶占新賽道、鍛造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縮影。
從“卡脖子”到自己“出成果”,四川在關鍵技術上“步步為營”,像量子光源芯片、AI衛星這些,都挺厲害。
這股在實驗室與產業園間奔涌的活力,正是新質生產力生長的模樣。
四川科技飛躍發展
加快前沿科技攻堅突破??
推動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