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李婷 劉珩 雅安觀察 黃剛
7月1日,雅安市滎經縣天氣晴好。但“七下八上”被視為防汛關鍵期,嚴道街道辦事處主任李沁倫心里這根弦絲毫不敢放松——入汛以來他們已經轉移過三次群眾。“今年總降雨量較去年同期普遍較少,后面幾個月必須得嚴陣以待。”李沁倫說。
7月2日下午,暴雨藍色預警襲來。雅安市水利局、雅安市氣象局發布第7期山洪災害氣象預警,雅安迅即啟動地質災害三級應急響應。
密切關注“七下八上”的密集降水,雅安今年“上新”一批科技設備,助力基層防災減災,相關探索走在全省前列。
2025年全省水利首部“相控陣型”測雨雷達在雅安滎經投用
專業測雨雷達緊盯“空中雨”
6月下旬,2025年全省水利首部“相控陣”測雨雷達在雅安投用,雷達位置設在滎經縣海拔1400多米的虎崗山頂。“這里周圍無遮擋,較縣城方位較高,有利于日常監測。”滎經縣水利局副局長、滎經縣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兼)姜紅松解釋。
近日,記者在虎崗山頂看到了這座25米高的測雨雷達。它的外形酷似銀色鐵塔,塔頂插有三根避雷針。與常見雷達不同的是,它的雷達天線罩不是半圓形“蘑菇盤”,而是一塊長方形面板。
姜紅松介紹,這款雷達是“相控陣”型測雨雷達,能探測到降水強度、降水移動方向和速率等參數,從而快速識別危險降水過程,而且監測半徑達45公里,幾乎覆蓋滎經縣全域。
“它尤其擅長對‘空中雨’的監測。”在姜紅松看來,在雨水從云層降落至大地的過程中,相比“云中雨”和“地面雨”的情況,“空中雨”能更為動態地反映降雨變化。特別是對尺度小、變化快的近距離對流天氣監測優勢顯著,從而提升天氣預警的準確性。
位于滎經的“相控陣型”測雨雷達監測半徑達45公里,幾乎覆蓋滎經縣全域
預警的準確性是基層防災減災最為渴望的。李沁倫算了一筆“人員轉移帳”——嚴道街道是全縣人口較多的地區之一,轄區內有8個山洪地災隱患點,預警來臨需要避險的有241人,提高預警準確性,能讓轉移避險工作更加及時和高效。
項目施工方、中國鐵通集團有限公司雅安分公司滎經辦事處負責人祝天林補充,為保持雷達在24小時和各種極端天氣下安全運行,項目配備了蓄電池、發電機等,還有至少2種獨立傳輸網絡,確保其搜集的數據穩定傳送給省水利部門研判分析。
截至目前,雅安天全縣、漢源縣、寶興縣、石棉縣的4部“相控陣”型測雨雷達相繼投入使用。
“喊醒叫應”系統打好時間差
沿著漢源湖沿線翻過山嶺,就能到達漢源縣小堡藏族彝族鄉。7月,這里的團結村在一天內發生了兩次泥石流,經過科學研判和提前轉移,40戶92人提前轉移。面對防災減災新形勢,前不久,這里試運行了應急廣播“喊醒叫應”系統。
村民正在使用應急廣播“喊醒叫應”系統的手持終端
“過去通知預警,一是靠挨家敲門、敲鑼打鼓,二是靠微信、電話逐戶聯系,又怕對方關機,又怕時間不夠,如果遇到夜里或留守老人聽力不好等情況,真是著急。”團結村副主任徐文武坦言,基層臨災壓力很大。
拿到應急廣播“喊醒叫應”系統的終端設備后,徐文武和30戶村民反復演練用熟,大家都感覺“實用”。
相較于過去的“村村響”,這套系統一鍵就能同時通過固定終端大喇叭和手持終端發出警訊和對講;在交通中斷、通信中斷、電源中斷的情況下,還可待機15至30天,建設好后也沒有網費等運維成本。“這套系統主要是為應對災害和搜救搶得更多時間。”漢源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張樹新解釋。
該系統由四川省廣播電視科學技術研究所研制,屬于四川省科技賦能防災減災救災“揭榜掛帥”項目內容。該所高級工程師朱靜寧介紹,目前在漢源縣三條應用示范溝部署的是1.0版本,使用手持終端,可以在半徑3公里范圍內對所有的終端發出警訊,相互之間還可以應答。
應急廣播“喊醒叫應”系統的固定終端大喇叭
這套系統還在迭代升級。“計劃3.0版本將滿足‘三斷’條件下的應急信息發布、接收回應、預警響應、措施反饋等全域全程閉環要求。”朱靜寧說。
如今,徐文武隨時都把這個形似對講機的終端揣在身上。他希望,這個終端未來加上手電筒等功能,方便在山洪、泥石流、森林火災、疾控等多場景使用。
專家有話說:“人防+技防”,有機融合是關鍵
科技賦能汛期防災減災,雅安各地涌現不少新舉措。如雅瀘高速干海子特大橋啟用全國首套橋梁損毀機械警示裝置,雅康高速公路天全服務區“平急兩用”收費站7月開通等。
“基層汛期防災減災的關鍵,主要是‘人防+技防’的有機融合。”西華大學應急管理學院院長舒志樂認為,四川地震、地災強烈活動區地形復雜多樣、溝壑縱橫,基礎設施建設、監測設施密度、先進技術手段應用、網絡通信設備建設等還有努力空間。智能化程度高、極端環境精準感知能力強及高可靠多功能全鏈條體系化成套裝備還需不斷突破。
應急廣播“喊醒叫應”系統的信息搜集終端
在他看來,雖然科技能提升預警的準確性,但目前不少基層防災減災專業人才匱乏,風險辨識評估能力欠缺,預警響應、轉移避險等末端管理還需加強。
更為重要的是,基層需要依托培訓機構、高等院校等,加強基層應急管理教育,建立具有專業素養的應急隊伍,全面提升基層干部業務素質和群眾主動防災避險意識。
除了“人防+技防”,基層汛期防災減災還要與群測群防結合。朱靜寧介紹,有專家對陜西省2003—2018年成功預報的553起地質災害進行統計后發現,有70%左右的案例是由群測群防員最早發出預警信息的,這充分突顯了群測群防的重要性——無論是專業監測預警系統還是群測群防人員發現險情后,臨災預警信息都需要快速準確通知到點、到戶、到人。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