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陳宇 內江觀察 王維
7月3日,內江市“鎮”了不起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向義鎮專場)舉行,生動展示了這個曾被稱為“小地方”的古鎮,如何蝶變為自信滿滿的“好地方”。
新聞發布會現場
新聞發布會現場
產業筋骨強健,是向義蛻變的堅實根基。這片土地精心耕耘著無花果、精品蔬菜、香型大頭菜、鮮食玉米和裝備制造、商貿集配六大優勢產業。無花果作為閃亮名片,見證了“新農人”的成長。家庭農場主趙建偉從技術“門外漢”成長為“威遠縣無花果工匠勞務品牌種植類傳承人”,他的“堰之果”農場依托智能滴灌系統,讓1700畝果園產出千萬元產值,成為科技賦能農業的典范。蔬菜產業同樣彰顯“向義品質”,水口村智能育苗基地年育苗超300萬株,成本降低50%,發芽率穩定在85%以上;依托高效冷鏈物流,實現了蔬菜“七小時從田間到餐桌”的鮮度保障,柏林村折耳根精品葉片單茬銷售額突破120萬元。裝備制造領域,法拉特、東工設備、鳳凰高新三家企業如同鼎立之柱,憑借歐盟認證的核電閥門、40項專利筑壩的“四川智造”設備、以及節能降耗60%的高分子新材料,2024年合力貢獻工業總產值6.14億元,詮釋了“小地方”迸發的“大能量”。
蓬勃發展的產業,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了強大底氣。漫步向義,山水田園的精心雕琢與煙火人間的溫情脈脈和諧共生。四方新村榮膺“四川水美新村”,湖光瀲滟,游船垂釣意趣盎然;靜寧古村青石板路蜿蜒,百年老墻與混搭西洋風的靜寧寺靜靜訴說著時光,這里還是電影《地火》的取景地;大沖美村千畝菜田綠浪翻涌,田園風光如詩如畫;非遺傳承人的巧思讓柏林村椅子灣的廢磚舊瓦煥發新生,既留住了鄉愁記憶,也裝點了今日家園。農村面貌改善行動的深入實施惠及4729戶農戶,87個聚居點實現了從“臟亂差”到“凈順美”的華麗蝶變,相關經驗獲《人民政協報》《人民網》等主流媒體關注。文旅推介官陳林熱情推薦,向義的美味同樣令人流連:清甜溫潤的無花果老鴨湯、水靈脆嫩的涼拌時蔬、麻辣鮮香的泡椒烏魚片,是獻給味蕾的“三重奏”;而漫步古村、打卡田園、游湖采摘,則是身心休憩的絕佳選擇。
新聞發布會現場
生態宜居的最終落腳點,是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歸屬感。水口村黨總支書記劉念作為歸鄉創業者,見證了最令人欣喜的變化:產業的興旺為人才敞開了家門。智能育苗、冷鏈物流、農產品深加工等鏈條的延伸,創造了農業技術、物流管理、食品工程、新媒體運營等多樣化崗位,“家門口就能施展才華、增收致富”成為現實。水口新村的“人才公寓”推窗見綠、生活便利,讓歸鄉者安居樂業。新農人趙建偉的感悟更深切,他認為“新農人”之“新”,在于技術、思維、方式和理念——掌握新技術提升產量品質,創新思維打造品牌延伸加工,用新方式講述家鄉故事,更在于秉持“自己富不算富,帶動鄉親共富才是真成就”的理念。這種生活的“甜”,是產業活力轉化為民生福祉的綿長回甘,是環境提升滋養出的踏實幸福感。
新聞發布會現場
向義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梁譽川用“小得精致、精得有魂”凝練小鎮獨特氣韻。他指出,向義之“小”,體現為精準聚焦的定力——將大棚打造成科技展廳,把企業錘煉成行業尖兵,讓紅色基因活化為精神燈塔;向義之“精”,則在于敢為人先的眼界——以設施農業突破丘陵限制,以三企協同撬動億元級產業鏈,以文旅融合讓信仰可觸可感。這片47.2平方公里的紅色沃土,承載著3.4萬人的熱忱,正以產業之強、環境之美、生活之甜,向四方賓朋發出誠摯邀約:漫步無花果綠廊,對話靜寧寺千年光陰,共繪川南寶藏小鎮新時代的壯美畫卷。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