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陳宇 內江觀察 康琴
“活動空間變大了,出行更加方便了,拆得好,并得好!”近日,內江高新區勝利街道文化小區的居民劉永來買菜回來,向記者稱贊他所居住的小區和隔壁三灣花園三期的“拆墻并院”工程。兩個相鄰的老舊小區,拆除了中間的隔離欄,改造閑置物業用房為黨群服務站,開設積分超市,舉辦文化活動……居民生活悄然變化。
針對老舊小區空間分割零碎、公共設施欠缺的普遍難題,內江市依托城市更新行動開展“拆墻并院”,通過拆除物理隔閡、整合公共空間、創新治理模式,探索老城區更新路徑。目前,1300多戶居民已享受到空間釋放與治理的成效。
破墻拓空間 釋放資源優化布局
作為老工業城市,內江中心城區老舊小區密集,基礎設施陳舊,圍墻林立導致公共空間碎片化問題突出。此次試點核心在于打破物理壁壘,盤活閑置低效空間。
內江市西二巷小區。唐廣 攝
在市中區新華路西二巷,拆除樓棟間圍墻后,零散地塊被整合規劃為停車位、健身區和口袋公園。東興區金鵬苑與平安公寓間一道3米高的圍墻被拆除,釋放約9000平方米閑置空間,統一規劃為共享花園與休閑廣場。內江經開區松山社區將原園林路小區與鐵機校小區合并,整合邊角地新增100個公共停車位,緩解了停車難問題,居民通行便利性提升。“空間開闊了,活動范圍也大了。”小區居民表示認可。
內江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內江首次系統性推進老舊小區院落整合工作,旨在解決公共空間不足、設施分布不均痛點,通過統一規劃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眾議強治理 構建長效管理機制
內江在更新行動中,將群眾參與貫穿始終,確保改造成果可持續。
威遠縣稅務家園小區。內江市委宣傳部供圖
改造方案充分吸納居民意見。市中區桂湖街八小區居民在“院壩會”上集中反映公廁破損問題,推動188個公廁和187個淋浴間改造被列為重點工程實施;內江高新區龍珠茗苑小區居民通過聯名信表達保留提升健身廣場的意愿,最終促成廣場增設器材、座椅,并進行綠化改造。
硬件改造后的長效治理也非常關鍵。為此,內江高新區推行干部下沉機制,由區黨政辦主任擔任小區黨建指導員,每周駐點協調矛盾、策劃活動。治理創新帶來實效:文化小區與三灣花園三期整合后,物業費繳納率從不足60%躍升至92%。在老年居民為主的東興區民江小區,黨員群眾組成7人自治管委會,依托“黨建聯席會”推進適老化改造,取得高效治理效果,650平方米活動室現在每周定期開展老年活動。
內江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李焰表示:“我們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把群眾關注點作為工作發力點。‘拆墻并院’不僅釋放物理空間,更旨在打破隔閡、連通民心。”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