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觀察 劉靜茹 廖詩雪
6月23日,雅安市寶興縣穆坪社區,小組長王旭的敲門聲準時響起。門開處,一張熟悉的笑臉探出:“汛期來了,安全第一啊。”話音未落,鄰居鄭先義一把將他拉進家中:“正好家里水龍頭壞了,你快找個人給看看?”
這尋常巷陌間的溫暖絮語,正是穆坪社區多民族和諧共生畫卷中最樸實的注腳。
穆坪社區“板凳圈圈會”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這座容納8000余常住人口,匯集漢、藏、彝、羌、土家等12個民族的社區,以“融情穆坪里”為品牌,將民族工作提升為“一把手”工程,全力打造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的社區環境。為此,社區創新提出“志愿服務送溫暖、便民服務提效率、文化服務聚人心、教育服務明方向、就醫服務有保障、就業服務巧鋪路、糾紛調處促和諧”的“六服務一調處”工作模式,精準聚焦居民的日常關切,在解決民生“關鍵小事”中聚民心、促團結,讓民族團結之花在穆坪的煙火日常里深深扎根、絢爛綻放。
熱心居民領頭雁 自治力量解難題
社區治理的活力,常源于居民的自發參與。2021年,竹里小區突遭物業撤離,面對電梯停擺、燈光熄滅、垃圾堆積如山等問題,居民王喜春挺身而出,成為小區自治管理委員會的“領頭雁”。他帶領自管委成員逐戶上門,耐心細致地解釋公共電費分攤、電梯維保的必要性。最初的質疑如同初春的寒意,終被他與團隊的真誠與堅持所化解。
解決居民反映問題
從疑慮重重到主動繳費,共識在一次次的坦誠溝通中凝聚。“現在環境清爽了,大家繳費都自覺,鄰里間更像一家人了!”住戶方國瓊的滿意評價,正是社區自治、共建共享理念在這片老舊小區煥發蓬勃生機的最好證明。
社區治理的智慧,更在于未雨綢繆的敏銳洞察。
穆坪社區精心編織了一張“線上+線下”的民情響應網絡——12位樓棟小組長時常穿梭于街巷,居民微信群則成為即時反饋訴求的便捷通道。高效的問題發現機制,為糾紛調處促和諧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們的目標樸素而堅定:“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社區”。
去年,一處老舊院落的化糞池嚴重堵塞,污水橫流,嚴重影響居民生活。社區聞訊迅速行動,協調住戶、商戶及相關單位,精準定位問題,果斷實施改道工程,僅用三天便根除了居民的困擾。
今年以來,已有25件群眾反映的困難問題在網格內得到悄然化解,真正踐行了“矛盾不上交、就地能解決”的治理目標。
民生關切快響應 點亮居民安心路
社區的溫度,最直接地體現在對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快速響應上,這正是便民服務提效率的核心要義。當有居民反映因夜間照明不足導致老人滑倒,社區黨委沒有絲毫遲疑。工作人員立即趕赴現場踏勘,廣泛傾聽居民意見,太陽能路燈安裝計劃迅即啟動。從最初的12盞謹慎試點,到居民一致要求增設至58盞,民意的力量驅動著溫暖的延伸。明亮的路燈不僅驅散了歸家途中的黑暗,更點亮了居民心中對共同家園那份深切的歸屬感與安全感。
“將民族事務有機嵌入社區治理的每個環節,暢通訴求表達,凝聚自治力量,是我們不懈的探索。”穆坪社區黨委書記王耀道出了治理的密碼。
在穆坪,治理不是生硬的條款,而是春風化雨的過程:便民服務窗口與“9·33辦事清單”讓辦事不再難;社區活動陣地全年免費開放,成為各族群眾愿來愛來的“共享客廳”;“黨員和事佬”工作室里,退休老黨員發揮余熱調解民事……近年來,穆坪社區以“六服務一調處”工作模式為引擎,先后獲得“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四川省基層治理模范社區”“四川省‘六無’平安村(社區)”“四川省綠色社區”等榮譽。
穆坪社區榮譽墻
穆坪社區深知,民族團結的堅實根基,深植于日常交往中自然凝結的真摯情誼。為此,社區常態化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家庭”“最美家庭”“最美個人”等評選活動,這正是示范引領聚人心的具體實踐。
榜樣的力量如同星火,點燃了各族居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社區風尚。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