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余如波
經濟大省挑大梁,文旅發展作貢獻。文旅對四川經濟社會全局的拉動作用日漸凸顯。
實干帶來實效。2024年,四川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890.3億元,國內游客在川總花費達1.76萬億元,在全國長期保持第一方陣地位。文旅經濟發展“風頭正盛”,成為擴大內需、釋放消費潛力的增長點。
修煉“內功”,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旅游業澎湃新動能。前不久,“九寨溝調度能力太強了”沖上熱搜。景區通過升級智慧管理系統,構建觀光車運輸矩陣,縮短游客排隊等待時間,同時有效遏制黃牛倒票。“五一”假期,九寨溝接待游客15.49萬人次,同比增長40.56%。
“五一”假期最后一天,在九寨溝游玩的游客有序乘坐觀光車,話題#九寨溝的調度能力太強了#沖上熱搜。九寨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供圖
“跟著音樂去旅行”“跟著賽事去旅行”“跟著影視去旅行”火爆出圈,研學旅行方興未艾……文旅消費新場景、新業態不斷出爐的背后,是四川加快推動文旅產業協同集群發展的積極嘗試與明顯成效。
做好四川各項工作,惠民生是根本目的。釋放高質量發展“乘數效應”,四川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帶動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和富民增收,成為普惠基層的“富民產業”。《全國縣域旅游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在2024年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中,四川占13席,居全國第二位;2024年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佳縣中,四川占15席,居全國第一位。
范長江故里旅游度假區。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供圖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四川歷史底蘊深厚,文化遺產富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持續推動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內江范長江故居,通過展示這位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的光輝一生,生動講述紅色故事,成為吸引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熱門目的地。
四川一方面加強保護,構建遺產與旅游的良性互動體系;一方面以業態為抓手,打造遺產與旅游融合場景;一方面突出科技賦能,創新遺產與旅游的數智應用。賽會、展會和特色文化活動品牌持續吸睛。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恰逢端午假期,主會場成都非遺博覽園接待游客15萬人次,現場銷售總額達1222萬元。
3月13日,賈和普開始了第25次蜀道之行。張敏 攝
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過程中,四川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今年3月,83歲的美國學者賈和普走進四川廣元,開啟第25次蜀道之旅。“理解中華文明,必須走出書齋實地考察。”賈和普說,蜀道不單促進了經貿往來,而且至今仍在為不同文明對話提供重要啟示。
賈和普并非個例。2024年,四川接待入境游客229.3萬人次。如今,雙國際機場樞紐、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疊加今年3月出臺的《四川省進一步促進入境旅游行動方案(2025—2027年)》,四川文旅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天府之國的世界級文旅資源正在全球范圍內釋放更大吸引力,越來越多的外國旅行者深入四川、了解中國。
2025年,“十四五”規劃即將收官,新的五年規劃呼之欲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迎來大有可為的機遇期。四川將不斷優化場景供給、生態供給、文化供給、服務供給,推動全省文化旅游業發展邁上新臺階,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撐!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富民產業
氣象萬干
文旅融合
釋放潛力
文旅經濟
擴大內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