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2025年6月17日
□軒然
一江碧水蘊芳華。
嘉陵江把最柔美的身段留在了南充,泱泱嘉水也見證著千年綢都的厚重歷史與輝煌:在這里,紅色文化、三國文化、絲綢文化、生態文化、春節文化交相輝映,令人向往。
站在新起點,接續再奮斗。近年來,南充大力實施“文旅興市”戰略,以“嘉陵江”為筆,以“文旅融合”為墨,以項目建設、品牌打造等“文旅+”業態為紙,描繪出文旅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文旅興市
加快推進巴蜀特色文化旅游發展示范區建設
一組數據,勾勒出南充文旅大市的輪廓:
擁有文旅資源22.49萬項,擁有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9項,擁有國家級5A級景區2個、國家級4A級景區10個、天府旅游名縣3個,旅游收入和游客接待量位居全省前列……
如何把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實現從文旅資源大市到文旅產業強市的轉變?南充決策層態度鮮明:大力實施“文旅興市”戰略,并將其寫在了南充高質量發展路徑“五市戰略”(工業立市、文旅興市、綠色優市、開放活市、人才強市)的顯著位置,明確提出“加快推進巴蜀特色文化旅游發展示范區建設”。
方向明確,思路也更加統一。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堅持文化保護傳承、文藝作品創作、公共文化服務“三管齊下”,做好非遺資源、名人資源“兩篇文章”。
——讓文化旅游“融”起來,大力實施“文化+”“旅游+”和“文旅+”“+文旅”戰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旅游帶動文化傳播、推動文化繁榮。
——讓南充文旅“熱”起來,堅持全地域覆蓋、全資源整合、全社會參與,真正讓南充文旅有效“出圈”、持續“保鮮”。
嘉陵江從南充穿城而過。張力 攝
以開展“文旅產業升級賦能行動”為抓手,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組合拳也隨之打出:景區“提檔升級”、業態“跨界融合”、產品“迭代更新”、主體“培優扶強”、消費“釋潛擴容”、服務“暖心寵客”、要素“集聚支撐”……
嘉陵江畔的“詩和遠方”,不僅成為城市“會客廳”,也是群眾的“聚寶盆”。
日前,在南充市文旅融合發展工作專題調研時,南充市委主要負責人再次強調: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有關決策部署,大力實施文旅興市戰略,要真正把文旅產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為全力打贏經濟發展翻身仗貢獻更多文旅力量。
項目驅動
釋放文旅融合發展新動能
春賞花、夏摘果,位于南充市高坪區的鳳儀灣·中法農業科技園,正值脆桃集中采摘期。從江邊荒灘到城市后花園,這座集農業科技、濕地觀光、休閑度假于一體的農林文旅融合項目,一開園便成享譽川東北的網紅打卡地。
沿江南下,夜幕降臨,江畔的“黃金江岸”濕地公園人流如織。作為2024年度四川省“蜀里安逸”消費新場景項目,該公園在設計之初,就有著巧妙構思——以生態保護為基、以旅游觀光為翼,實現單一“點位”的“多領域開花”。目前,皮劃艇、摩托艇等水上項目云集“黃金江岸”,打造成嘉陵江上規模較大的水上運動項目聚集地。
南充印發的《關于扎實開展文旅產業升級賦能行動的工作方案》提出,將以發展文旅新質生產力為統領,打造嘉陵江文旅發展帶。
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全市累計實施鳳儀灣·中法農業科技園等省級重點文旅項目83個,年均完成投資100億元以上,連續3年位居全省第2位。
項目驅動文旅融合發展的成效,最直觀地體現在游客數量上。以2025年春節假期為例,全市A級景區共接待游客402.66萬人次,游客接待量居全省第2位。
以項目為抓手,實現文旅產業跨越發展。南充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南充計劃再實施一批文旅重大項目,六合絲綢文化產業園、三國文化旅游城、升鐘湖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等項目,將陸續亮相。在南充,一個個文旅項目的拔節生長,點燃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探索“文旅+”
“物理疊加”蝶變“化學反應”
當文旅遇上科技、農業、工業,能碰撞出什么火花?
在閬中水城碼頭,隨著發動機的轟鳴聲漸起,一架國產A2C水上飛機在水面高速滑行后迅速騰空而起。換個視角看城市,嘉陵江的湖光山色、人文勝景盡收眼底。
如果說“文旅+科技”,讓“傳統觀光”走向“多元體驗”,那“文旅+農業”,則是推動鄉村從“生產地”向“消費地”升級。
走進西充縣蓮池鎮天興橋村,典型的川東北民居墻體上,一幅幅生動的彩繪引人注目。每逢節假日,草木染作坊、星空露營地、木屋咖啡座擠滿游客。而在順慶區新復鄉,農耕體驗、民宿經濟、鄉土美食等業態,日接待游客量峰值可達1.4萬人次。
清暉閣。余中華 攝
傳統與現代交融、文化與產業共生。嘉陵江邊、清暉閣前,數十位身著青綠色長紗裙的女子伴隨著悠揚舒緩的旋律,或輕盈旋轉,或緩步前行。采春、嬉夏、趕秋、舞冬,一年四季不同時節的美麗逐一呈現,令人沉醉。
這是南充創新推出“四季清暉”二十四節氣實景演藝,融入春節文化、嘉陵江文化、絲綢文化等元素,再現落下閎、司馬相如、陳壽等南充重要歷史人物。
從“物理疊加”到“化學反應”,越來越多的融合樣板正在打造——
跟著演藝去旅游。在閬中古城,千年文脈與數字光影交響,織就《閬苑傳奇》的瑰麗長卷,演繹傳統文化的新生浪潮。四川省大木偶劇院、南充市雜技團的多臺演出叫好又叫座。
打造消費新場景。凌云山旅居營地項目打造完成,并向游客開放,填補了川東北地區房車營地項目的空白。在西充,桃花、牡丹花、油菜花等“花經濟”主題活動,助力鄉村振興……
據了解,為推動融合,南充堅持高位推動,市委、市政府堅持主要負責人牽頭抓,全面支持文旅和科技、工業、農業等深度融合。
IP賦能
打造特色文旅新標簽
2024年底,春節申遺成功,不僅激發了全球華人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也讓南充再次吸引世界目光。
古天文學家、歷算學家落下閎創制“二十四節氣”,編制《太初歷》,并在歷法上恒定“春節”,被稱為“春節老人”。而南充,正是他的故鄉。
2025年春節,是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南充搶抓機遇,邀請全球游客來南充、品年味,努力把春節IP打造成南充文旅的亮眼名片。
“老名片”同樣煥發新活力。南充素有“綢都”的美譽,“絲綢文化這張名片不能丟”已成為共識。
在六合絲博園,始建于清末的六合院重新開放了,游客們聆聽著“絲綢源點”和“中國綢都”的故事;復古小火車開通了,復古小火車穿梭園區,游客在“聲光電氣”的沉浸體驗中感受百年輝煌;原創大型雜技舞臺情景劇《東方絲源》開演了,展現“南充絲妹”的奮斗激情……
類似的情景在多地上演——
百公里之外的儀隴縣,擦亮紅色底色,先后打造出琳瑯村、玉蘭村等明星村。借巴南高鐵通車之東風,該縣將革命老區沿線的旅游景點串珠成鏈,打造起獨具特色的紅色旅游走廊。
升鐘湖畔的南部縣,依托山水湖泊和魚文化資源,把升鐘湖國際釣魚大賽打造成與山東濰坊風箏節、青海湖自行車賽齊名的全國三大休閑體育賽事之一,持續擦亮“中國升鐘湖、世界釣魚城”品牌。
每年4月底,嘉陵江放牛季都會在蓬安縣如期舉辦。兩岸農家水牛競渡,牛鳥和諧共生,生態野趣盎然,日接待游客近萬人。
南充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三國文化到絲綢非遺,從紅色記憶到生態旅游,全市各縣(市、區)通過差異化定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辨識度的城市IP矩陣。下一步,南充還將繼續推動IP商業化,形成影視、游戲等衍生開發的產業鏈,進一步釋放城市IP價值。
抬眼望,錦繡南充文旅繁花競芬芳;待未來,千年綢都奮筆疾書新篇章。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