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一小舞獅課。
川觀新聞記者 徐浩煊 攝影報道
“祝老師什么時候來呀?”6月5日下午,南充市高坪區東觀一小,五年級二班學生陳明瑛子一下課就迫不及待地沖向操場,等待每周四下午的舞獅課。她口中的祝老師,是該校舞獅校本課程的專職教師、金城舞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祝勇軍。
舞獅是一項源遠流長的民間藝術,高坪區的金城舞獅,更以演員年齡小、動作活潑靈動,享譽川東北。
祝勇軍為學生指導動作。
今年2月,祝勇軍和東觀小學一拍即合,在學校開設了舞獅課程。原來,7年前,祝勇軍就在一所鄉鎮小學教授舞獅,前前后后培養了近500名“小獅子”。隨著該校撤銷之后,他不得不尋找新場地、新學生。談到與祝勇軍的合作時,東觀一小副校長龔宇介紹,“當時我們摸底了五年級學生,一半都想參加舞獅課程,于是一拍即合。”
“雖然只相處了三個多月,但舞獅課帶給娃娃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已經逐漸顯現。”在祝勇軍看來,這群“小獅子”,正在“蘇醒”。
祝勇軍為學生指導動作。
來自五年級三班的劉珊珊,讓祝勇軍印象深刻。“珊珊剛接觸舞獅時有點頑皮任性。”祝勇軍介紹,剛上課時,她是隊伍中的“暴脾氣”,但作為一項集體活動,必須具備強烈的團隊精神,能夠與他人默契配合。
“在練習中,我發現她的力量優勢明顯,比其他學生都要有勁。找到她的長處,鼓勵她、給她信心。”祝勇軍告訴記者,選擇鄉鎮小學開課,就是覺得農村留守兒童較多,舞獅課程既能豐富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也能傳承好非遺。
陳明瑛子正和同學們試演。
“你喜歡舞獅嗎?”“喜歡!”面對記者的提問,陳明瑛子流露出一臉喜悅。“我的穩定性好,所以飾演獅尾,但剛接觸時,不好意思表演動作。”她告訴記者,在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勵下,她逐漸有了信心,也學會了和搭檔配合。“以前只能在電視上看演出,現在我也能給大家表演啦。”陳明瑛子說。
學校也有這樣的想法,并且還在謀劃改善上課的相關條件。“現在的水泥運動場修建于90年代,孩子們訓練的時候容易受傷。我們計劃利用暑假時間,在教學樓背后給孩子們再修一塊運動場地,目前資金已經到位。”東觀一小校長楊殊說。
陳明瑛子正在整理“獅頭”。
除了舞獅進校園,蜀繪、竹編等非遺技藝,陸續走進南充多地的校園。“截至目前,全市還有30余個試點學校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合作。”南充市教育和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市已開設80多個藝教融合班、非遺傳習班、校本課程等特色班,累計覆蓋學生24萬余人次。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記得我小時候,最喜歡過年過節,到時候就有舞龍舞獅表演。今天,非遺小獅子"醒"了!留守娃兒耍獅頭找到自信,水泥地變操場接著舞,這傳承巴適得板!
這群"雄獅少年"太燃了!非遺進校園,改變看得見:調皮大王成了"金牌獅尾"、害羞女孩敢上臺了!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老古董,而是可以帥炸全場的少年熱血!??????
舞獅一方面是能夠孩子們提供情緒價值,另一方面又埋下了非遺文化傳承的種子,多好!
母校??
民族傳統文化需要傳承和發展,要讓中小學生從小認識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
傳承好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