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蘭楠 文/圖
“來到直播間就是朋友。朋友,看看我們米易的枇杷。”4月17日19時,一場直播帶貨正在米易縣草場鎮龍華村進行。
主播是4名中年男人,黝黑的皮膚,并不標準的普通話,他們面前擺著一盆盆橘黃色的枇杷。
最近,一個名叫“枇杷書記的糃果果”的網絡店鋪,悄然上線。直播間里的帶貨主播是來自米易縣龍華村、頂針村、晃橋村、碗廠村的村黨總支書記,這4個鄉村都以枇杷為主要特色產業。
今天是他們的第一場直播。
“直播間外便是龍華村千畝的枇杷園。”帶著主場優勢,龍華村黨總支書記楊利貴首先發力。他介紹,龍華村是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致富密碼”是什么?答案就在小小的枇杷上。
利用充足的光熱資源,1999年開始,村里轉型發展早熟枇杷產業。“得益于2700小時的年日照時數,我們是全國最早熟的枇杷產區之一,村里枇杷每年11月就開始上市,比其他地區要早3個月左右。”楊利貴說。目前,龍華村80%的農戶都種植枇杷,種植面積超7千畝。
龍華村黨總支書記楊利貴
看著楊利貴以“陽光”為賣點,碗廠村黨總支書記文明貴有些坐不住了:“我們村枇杷澆的是高山泉水,甜度高。”文明貴介紹,碗廠村海拔高,雖然枇杷上市要晚些,但生產周期長,能更好保障水果甜度。說話間,他拿起一個枇杷,現場用糖度測試儀檢測起來,測試儀顯示甜度13.6度。據悉,在銷售中,甜度達到11度是高品質枇杷的一個門檻。
兩位村支書“PK”正酣時,晃橋村黨總支書記趙云洪另辟蹊徑加入“戰場”:“我們不僅有好吃的枇杷,還有舒適的康養民宿,歡迎大家到晃橋村吃美食、摘枇杷。”晃橋村較高的森林覆蓋率讓村里空氣清新,夏季涼爽,趙云洪希望在直播帶貨的同時,還能為村里引來線下的客流。
雖然直播間里村支書們“打”得激烈,但其實線下4個村卻偷偷“抱團取暖”連片發展。“4個村地域相鄰、人緣相親、產業相近。”頂針村黨總支書記李祥華告訴記者,米易縣枇杷種植面積4萬畝,他們4個村就占了近3萬畝。
“抱團”帶來什么好處?李祥華介紹,聯合成立枇杷專業技術協會、每月固定25日組織農技培訓、實現農資統購農產統銷……大家統一了種植技術和產品標準,枇杷品質提高,形成了品牌效應。“ 這樣更容易拿到大型商超和企業的訂單,農資和快遞費用通過集體議價也更加低廉。”
為了進一步資源聯享、產業聯動,去年9月,4個村各出資25萬元,成立了米易縣糃果果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真正實現村級集體經濟“齊步走”,而這便是“枇杷書記的糃果果”直播間的由來。
晚上9點過,直播結束。兩個小時直播間售出61單,銷售金額近5000元。對于這一成績,4位村支書看得淡,楊利貴說:“后續我們4個主播會常態化開播,把更多米易好物帶給大家。”
4位村支書為米易枇杷“代言”

記者手記:老支書們不認輸
“我今年57歲,老李你多大呀?”“我也57歲咯。”直播間隙,楊利貴和李祥華閑聊起家常。其間,楊利貴笑呵呵地轉頭問:“記者朋友,你說我們這些老頭子有技術、有顏值,好好學學網絡技術,是不是也能當‘頂流’呢?”
一句玩笑話,透露的是一位老支書想努力跟上時代步伐的“不認輸”。在農村有不少像楊利貴這樣的村干部、技術帶頭人、致富帶頭人,他們懂種植技術,在群眾中有威望,如何用好、帶動好這些“鄉村寶藏”,讓他們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找到“存在感”,我們還需持續“解題”。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123,上鏈接!超喜歡吃枇杷,米易的水果真的很不錯。雖然村支書的普通話不太標準,但是絕對不影響枇杷口感!話又說轉來了,從這事兒能看出來,鄉村發展潛力無限,只要肯思考肯嘗試,類似枇杷這樣的特產,秒變鄉村“致富果”。
枇杷的季節到了,車厘子也不遠了!太愛這個季節了!萬物生長,人都要精神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