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任紫鑫 綿陽觀察 郭超英
4月3日,三臺縣老馬鎮易家灣的一片梯田中傳出采收麥冬機器的轟鳴,農戶將一捆捆裹著碎泥的麥冬裝車。易家灣這片梯田地處山頂,是典型的“望天田”,為何能種植喜水喜陰的麥冬?
采收麥冬(三臺縣委宣傳部供圖)
“以前這里靠天吃飯,現在山腳的水也能‘爬’上山啦!”村民王洋打開噴灌系統,均勻的水霧噴灑到田間,解開了記者的疑惑。王洋掰著指頭算了一筆賬——噴灌比漫灌節水50%,水肥還能更精準地輸送到麥冬根部,“這塊以前的撂荒坡地,現在畝產麥冬800公斤,都可以與平壩良田比肩了。”
讓山腳的水“爬”上山的,是此前完工的三臺縣水網工程(一期)永和埝灌區主體工程。該工程是三臺縣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三年行動的內容之一,覆蓋永明、蘆溪、老馬等5個麥冬主產鄉鎮的10.47萬畝農田,預計年內輸水量達5300萬立方米。
如今,三臺縣水網工程(二期)也進入攻堅階段。該項目位于涪江以西、凱江以北的都江堰人民渠六期三臺灌區,項目覆蓋立新鎮、金石鎮、新魯鎮等10個鄉鎮,規劃維修整治渠道956.68千米、提灌站28座、山洪溝12條,完成1個灌區信息一體化建設。
當天,記者在位于三臺縣金石鎮的金回支渠項目建設現場看到,工人忙著打模板、澆筑混凝土。“預計能在4月20日前完工。”該項目負責人楊杰介紹,等完成金石鎮片區復耕作業后,施工人員將轉移到八洞鎮勝利水渠左右支渠繼續開展作業。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