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老師,這是我今天創作出的花朵,我想讓晨果園更加美麗!”3月14日上午,成都高新區合作街道晨風社區舉行主題為“綻放絢爛童年”的藝術節暨“晨果園·兒童之家”開園儀式,這也標志著晨風社區兒童友好服務陣地全面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這個占地寬敞、設施齊全的兒童友好空間,已成為轄區300余名兒童學習、游戲和成長的“第二家園”,也是合作街道創新基層治理、踐行“一米視角”的生動縮影。
做實群體調研
精準對接兒童需求
作為一個在轄區內擁有較大數量企業的社區,晨風社區居住著大量外來務工者,其子女的教育、社交與娛樂需求長期面臨挑戰。如何讓流動兒童真正融入社區?合作街道選擇從傾聽開始。
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實地觀察等方式,街道全面收集轄區兒童及其家庭的真實反饋,形成了科學的數據基礎,同時將其納入街道2024年民生實事項目。為讓孩子們在一個安全、友善、共融的環境中成長,晨風社區創新構建“1+1+N”兒童服務體系:一個陣地——以“晨果園·兒童之家”為核心,整合資源、集中服務;一套流程——從服務標準到評估機制,確保服務規范有效;N項內容——涵蓋社交能力培養、心理健康關懷、閱讀興趣引導等多元維度。這一體系不僅回應了兒童成長需求,更保障了他們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
“以前放假只能待在出租屋里,現在這里有好多小朋友一起玩,還能學知識!”來自甘肅的曉玲道出了許多流動兒童的心聲。精準調研后的服務設計,讓“晨果園”真正成為孩子們向往的成長樂園。
優化服務設施
營造溫馨成長空間
走進“晨果園·兒童之家”,明亮的自習區、琳瑯滿目的閱覽角、色彩繽紛的海洋球樂園和創意無限的樂高區映入眼簾。每一處設計都源于對兒童需求的細致考量。
“每年寒暑假,我最喜歡來這里寫作業!”曉玲對兒童之家的自習區贊不絕口。針對兒童學習、閱讀和社交需求,社區不僅優化室內空間,還在戶外打造了“果趣樂園”微型運動場,讓孩子們在陽光下奔跑嬉戲。更值得一提的是,社區聯合天辰路小學在校門口設立兒童觀察團陣地和文明共享空間,鼓勵孩子們參與社區治理,為環境改善建言獻策。
設施升級的背后,是合作街道“以兒童為本”的治理理念。從室內到戶外,從靜態學習到動態活動,每一處細節都傳遞著對兒童的尊重與關愛。
整合多方資源
豐富兒童成長體驗
兒童友好社區的建設,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協同參與。合作街道以黨建引領為抓手,聯動駐區單位、企業和社會組織,為兒童成長注入多元活力。
天辰路小學的教師擔任“文明導師”,帶領孩子們參與社區志愿服務;安妮花閱讀館的志愿者化身“閱讀導師”,用繪本故事啟迪童心;成都地鐵運營二公司犀浦站區的工作人員則成為“安全導師”,通過實踐活動普及交通安全知識。此外,“晨果園”聯合幼兒園、企業等開展自然伙伴系列活動、二十四節氣文化體驗、樂高建構大賽等20場主題活動,覆蓋兒童300余人次,惠及40余個家庭。
“看著孩子們從害羞到自信,從獨自玩耍到團隊合作,我們感到無比欣慰。”一位社區志愿者感慨道。多方資源的整合,不僅拓寬了兒童視野,更讓他們在實踐中學到技能、收獲友誼。
展望未來發展
共筑和諧社區家園
“社區宛如一片沃土,滋養著孩子們像種子般茁壯成長。”晨風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晨果園·兒童之家”將繼續深化服務創新,探索更多元的活動形式,并進一步聯動家庭、學校和社會,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
合作街道計劃引入智能化管理工具,優化服務流程;同時拓展“兒童觀察團”職能,讓孩子們在社區規劃中擁有更多話語權。街道相關負責人強調:“我們的目標不僅是打造一個空間,更是營造一種氛圍,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歸屬感與幸福感。”
從精準調研到設施升級,從資源整合到未來規劃,成都高新區合作街道以“晨果園·兒童之家”為支點,撬動了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這里,孩子們的笑聲與成長足跡,正書寫著兒童友好社區的溫暖篇章。正如那顆深埋土壤的種子,在陽光雨露的滋養下,終將長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結出屬于未來的豐碩果實。”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
華西社區報記者 馮浕 街道供圖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