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王培哲 攝影攝像 宜賓觀察 羅順
“意大利語的你好是‘ciao’,羅馬尼亞語是……”,5月11日上午,宜賓市高縣四川新絲路繭絲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絲路),副總經理張躍新正在手機上練習用多種語言說“你好”,為迎接歐洲客商參觀做準備。
宜賓高縣四川新絲路繭絲綢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
一旁的生產車間里,機器轟鳴,12組自動繅絲生產線飛速運轉,工人們選繭、繅絲、捆絲一派繁忙,企業正開足馬力忙生產。不久之后,這批高質量繭絲將通過上海港出口,運往羅馬尼亞、意大利等地。
出口渠道拓展的背后,是新絲路與蠶農一道,用8年時間建立起3000余畝有機桑葉基地,并由此獲得了相關有機產品認證,拿到了出口銷售的“許可證”。
“我們做的是高端生絲,過去主要銷往江浙,去年底公司開始‘試水’出口,在歐洲市場得到了高度評價,今年出口業務將大范圍開展。”新絲路副總經理張躍新說,今年1—4月,新絲路生絲產量的80%都用于出口,價格相比銷往國內增長了10%,力爭今年公司繭絲總量有一半都用于出口。
俯瞰宜賓高縣嘉樂鎮桑田。
出口增長的底氣來自充足的產能。宜賓市高縣栽桑、養蠶歷史悠久,全縣桑園面積近24萬畝,面積居全省前列,全縣從事桑蠶養殖的農戶超過10萬人。新絲路在2019年一期建成年產20萬張優質蠶種和配套現代化育種催青中心、年產600噸優質桑蠶絲智能加工區,二期還將建設高檔綢緞加工區、成衣及絲綢床上用品加工區、桑蠶生物科技產品深度開發區等。
距離工廠20公里的嘉樂鎮人民村,今年第一季春蠶即將吐絲。養蠶大戶王付章告訴女婿,今年春天不必回家幫忙,自己和老婆足以照料7張(桑蠶數量單位,1張約為2.5萬只桑蠶)桑蠶。8歲開始養蠶,50年過去,王付章家的桑蠶數量從不到1張,擴展到7張。如今已是當地致富帶頭人的他,見證了高縣桑蠶絲產業從小到大,從分散到集中的變化。
宜賓高縣嘉樂鎮人民村的大蠶養殖工廠。
桑蠶數量不斷增加,需要的人手不增反降,這是怎么做到的?帶著疑惑,記者走進了大蠶養殖工廠。百余平方米大小,兩層樓高的廠房里,疊起一層層單人床大小的鐵板,上面鋪滿了桑葉,有二十萬只蠶“暫住”在這里。
王付章喂養的大蠶正處于休眠期。
眼下,這些蠶正處于休眠期,潔白的身體在桑葉上一動不動,個頭和小拇指相當。它們是今年高縣地區的第一季春蠶,再過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它們將被轉移到網格架上“專心”吐絲。
王付章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年4月到10月是桑蠶養殖季,過去他和老婆兩人既要買蠶、養蠶,還要打理近10畝桑田。如今,小蠶“住”在“公寓”里,由鎮上蠶繭站的技術專家幫忙照顧,成熟后直接去“領養”;大蠶“住”在養殖工廠,溫度、濕度可以控制,還有消毒功能,省去很多心力。
王付章說的“公寓”,是高縣近年來推廣建設的小蠶共育中心。“中心占地2.2畝,有10間共育室,配備了小蠶環境智能控制系統,一次可共育1000張蠶種。今年共育了902張蠶種,幾乎是滿負荷運轉。”人民村黨支部書記、主任袁洪弟說,共育可提升小蠶健康率,降低農戶養蠶風險,縮短農戶養殖時間,比不共育的每張蠶提高單產3到5公斤。今年第一批春蠶,人民村蠶農共訂種1400張。在此基礎上,大蠶養殖工廠引入了軌道式升降蠶臺、自動旋轉上簇架,能夠大大降低蠶農養護的資金和時間成本。
嘉樂鎮因地制宜建設的“小蠶公寓”和“大蠶工廠”正在高縣推廣。目前,高縣共有小蠶共育室近400間,共育工廠超過30個。在這些技術的推廣下,桑蠶養殖效率不斷提高,從過去的一年4到5季增加到一年5到6季。
展望未來,高縣蠶絲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目前,高縣桑樹種植面積基本固定,每年還需要外購桑葉才能“喂飽”桑蠶。補齊飼料短板,成為擴大生產、提高效益的一道“必答題”。張躍新透露,公司正在與相關院校開展合作,探索使用人工飼料對桑葉進行部分替代,提高養殖效率,降低養殖成本。“此外,針對桑蠶生產產生的蛋白廢料,我們也在探索通過循環經濟模式加以回收利用,實現全產業鏈綠色管理。”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宜賓市栽桑,養蠶歷史悠久。
高質量發展桑蠶養殖業!
不斷探索,循環利用。
大力發展桑蠶經濟。
蠶絲新天地,闖歐州世界聞名
絲綢之路,溝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