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觀察 羅順 攝影 川觀新聞記者 王培哲 劉川
“可以發(fā)車了!”11月9日中午,在山上的竹林外,張先儒清點完貨車里的竹棍,朝司機喊了一嗓子。引擎嘶鳴,貨車駛出竹林,轉眼間不見蹤影。
宜賓市興文縣僰王山鎮(zhèn)新河村,每天有數噸竹棍從張先儒的工廠里出發(fā)。這些一米長、手指粗、外形光滑的竹棍將被運往安徽,在那里被制成竹吸管,再銷往國內外。依靠竹筷、竹簽和竹吸管的原料加工生意,這個小鎮(zhèn)上近萬平米的工廠年產值能達到3000萬元。
張先儒說自己是個典型的“竹一代”——第一批到僰王山上把竹子玩出新花樣的人。2004年前后,聽說竹材加工能賺錢,他從老家眉山仁壽跑到宜賓興文僰王山上安了家,承包了一片竹林,用竹材制作燈籠。“那時大家對于竹子用途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竹筷、竹椅,我做的竹燈籠因為工藝更復雜,利潤更高。”張先儒記得,竹燈籠不僅在國內銷售,還有很多經人介紹出口到了海外,最多的時候一年能賺十幾萬美元。
張先儒的工廠內,工人們正在生產竹吸管的初加工品。
好景不長,張先儒發(fā)現,隨著竹產品加工的同行不斷增加,竹筷、竹簽等初級竹產品的利潤率一路下滑。到2021年,生產一雙竹筷的利潤已經不到10%、竹燈籠的利潤降到不足15%。這些變化提醒他,是時候調整產品思路了。
今年初,興文縣舉行“以竹代塑”產業(yè)招商活動,張先儒“聞”到了產業(yè)升級的商機。經政府推介,他在活動上認識了一位經營竹吸管的安徽客商,兩人一拍即合——由張先儒提供原材料初加工,安徽工廠負責精細加工成竹吸管,產品利潤率能達到30%以上。敲定合作,張先儒搬下了僰王山,山下場地開闊,他投資1000多萬在鎮(zhèn)上建起2條竹吸管初加工生產線,目前還在擴招工人。從這半年的經營情況看,全年的營收預計可以達到3000萬元。
張先儒的工廠內,生產好的竹吸管的初加工品。
興文經開區(qū)竹產業(yè)園生產的竹漿紙餐具。
張先儒的目標不止于此。緊挨著一期廠房,他的二期廠房正在等待機器進場。張先儒計劃充分利用生產竹吸管初加工產品產生的竹粉,變廢為寶將其制成竹炭和竹子貓砂,一方面降低了原材料損耗,另一方面提高了產品利潤率。“目前竹炭和竹子衍生出的寵物用品還是一個新賽道,前景可觀。”張先儒說。
意識到竹加工產品亟需提檔升級的,不僅是張先儒。興文縣在編制竹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時,就把“竹代塑、竹食品、竹纖維、竹紙漿”作為研究重點,提出發(fā)展竹類精深加工。
“為了鼓勵像張先儒這樣的‘竹一代’不斷創(chuàng)新,吸引更多‘竹二代’在興文安家落戶,我們先后打造了6個省級現代竹林示范基地、1個省級現代竹產業(yè)園區(qū)、3個鄉(xiāng)村振興竹產業(yè)示范基地。”興文縣相關負責人介紹,興文縣竹企業(yè)目前已有128家,其中加工企業(yè)71家,精深加工企業(yè)39家,竹產品從竹筷、竹食品發(fā)展到竹絲、竹炭、竹代塑等上百種精深加工產品。
俯瞰興文經開區(qū)竹產業(yè)園。
11月10日,在興文經開區(qū)竹產業(yè)園,宜賓祥泰環(huán)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資3.5億元、年產2萬噸的竹紙漿環(huán)保餐具生產線于去年底建成投用,每天工廠九成以上的竹漿紙餐具從興文運往海運港口,漂洋過海抵達歐美市場。不遠處,四川青凡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廠房內,今年7月投產的全自動竹漿紙餐具生產設備每天僅需不到10人維護,就能生產近2萬噸竹漿紙餐具,這些產品大部分也是銷往海外市場。“以竹代塑最大的阻礙,就是目前餐具領域竹產品價格是塑料的5—10倍。海外市場起步較早,我們從海外市場起步,逐漸做大規(guī)模,提高生產率,為大力進軍國內市場做準備。”這兩家企業(yè)負責人表示。
興文縣林竹中心相關負責人說,搶抓宜賓建設全省首個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低碳發(fā)展先行區(qū)的機遇,促進以竹代塑的發(fā)展,興文縣相繼打造了楠竹、方竹、紙漿竹3大類10萬畝級產業(yè)基地,楠竹年產量達420萬根,紙漿竹產量達30萬噸。
俯瞰四川現代楠竹產業(yè)基地。
今年,興文縣補齊了“以竹代塑”的最后一塊短板——竹漿生產。在最近召開的2023國際竹業(yè)品牌博覽會上,興文縣簽下總投資達30億元、年產35萬噸竹漿紙一體化項目。“我們將力爭打造西南地區(qū)最大的竹、漿、紙一體化產業(yè)基地。”興文縣相關負責人表示。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