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燕巧
11月8日,隨著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蜀南氣礦老6井至老翁場集注站注采管線施工完成,牟家坪、老翁場儲氣庫群日注氣能力達到130萬立方米,標志著四川首座儲氣庫群先導試驗工程全面投運,我國復雜縫洞型碳酸鹽巖儲氣庫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牟家坪、老翁場儲氣庫群先導試驗工程 西南油氣田公司供圖
天然氣“地下糧倉”的新挑戰
牟家坪、老翁場儲氣庫群位于宜賓市長寧縣境內,是四川首座儲氣庫群,也是全國首座復雜縫洞型碳酸鹽巖儲氣庫群。
儲氣庫有著天然氣“地下糧倉”之稱。我國天然氣消費呈現出季節用氣波動大的特點,儲氣庫就是儲存天然氣的“糧食儲備庫”,可平衡供需矛盾。在用氣低峰時(例如夏季)向地下回注“富余”天然氣;在用氣高峰時(例如冬季)通過天然氣管網將倉庫里的天然氣輸送出去。
牟家坪、老翁場儲氣庫群先導試驗工程 西南油氣田公司供圖
“十三五”期間,西南油氣田公司依托相國寺儲氣庫,攻克了裂縫孔隙型碳酸鹽巖儲氣庫系列關鍵技術,但不能滿足復雜縫洞型儲氣庫建設需求。而西南油氣田公司四輪儲氣庫選址結果篩選出的13個庫址目標,復雜縫洞型碳酸鹽巖儲氣庫占60%以上。
建設復雜縫洞型碳酸鹽巖儲氣庫,國內外均為空白。
“普通的儲氣庫大家可以想象成一個比較規則的容器,而復雜縫洞型碳酸鹽巖儲氣庫就像蜂窩一樣,有很多小洞,同時彼此相連。”蜀南氣礦技術人員介紹。
與其他類型的儲氣庫相比,復雜縫洞型碳酸鹽巖儲氣庫具有氣井產能高、儲集空間大、水侵影響小等優勢,但建庫技術難點大,面臨著地層非均質性強,多重介質、儲層壓力極低、斷裂系統多等多項挑戰,在氣藏精細刻畫及井位部署、滲流機理及庫容設計、封閉性評價等方面難度極大,成為國內外難以突破的技術“瓶頸”。
2021年,西南油氣田公司蜀南氣礦開始牟家坪、老翁場儲氣庫群第一期先導試驗建設。該儲氣庫群由二疊系茅口組枯竭型氣藏改建,設計庫容59.65億立方米,工作氣量31.45億立方米,全面建成后最大日采氣量超過5000萬立方米,規模居全國第四,能滿足5000萬戶三口之家一天生活用氣,也將有效保障川渝地區及全國季節調峰、應急供氣。
蜀南氣礦老翁場儲氣集注站 燕巧 攝
四項關鍵技術填補國內外空白
儲氣庫建設要保證天然氣“注得進、裝得住、采得出”。西南油氣田公司蜀南氣礦專家夏吉文介紹,在建設探索過程中,蜀南氣礦采取多項措施確保安全建設——
“注得進”,采用縫洞型(儲集體)精細刻畫技術識別地下甜點區,在此基礎上再用鉆井技術建立與地面的溝通渠道;
“裝得住”,就要是確保地下地質體的完整性,通過四維地質力學建模,隨時監測、提前預判;
“采得出”,氣井的采出能力是受地質、井筒、地面多因素的影響,為此建立了地質-井筒-地面一體化耦合模型,對氣井的滲流特征和注采能力進行評價,實現注采目標。
“我們創新形成了多重介質高速注采滲流滯后定量表征、多尺度巖溶縫洞儲集體精細刻畫等四項關鍵核心技術。”蜀南氣礦副礦長周宏介紹,四項關鍵技術填補了國內外復雜縫洞型碳酸鹽巖儲氣庫技術空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為推動我國復雜氣藏型儲氣庫技術的不斷向前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目前,牟家坪、老翁場儲氣庫群第一期建設已全面完成,首次明確縫洞型氣藏枯竭條件下氣井產能及滲流特征,同時創新開展老井評估早期利用、氣田地面設施利舊工作,使儲氣庫建設周期從6—8年縮短至4—6年,提高了建庫效率。目前,該儲氣庫群正在開展第二期正式建庫建設方案編制工作,據了解,正式建庫階段還將開展智能化儲氣庫建設。
牟家坪、老翁場儲氣庫群先導試驗工程 西南油氣田公司供圖
“十四五”以來,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按照國家天然氣清潔能源儲備和能源戰略要求,規劃建設西南儲氣中心,到2030年,將形成“一寺兩峽,一坪兩場”的分布格局,工作氣量將達112億立方米,用于季節調峰和事故應急供氣,解決天然氣產供矛盾,保障長江經濟帶范圍內企業、廠礦、居民用氣,助推區域經濟社會綠色發展。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有了儲氣庫,我們這里是不是就具備用氣的條件了!
我國復雜縫洞型碳酸鹽巖儲氣庫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助推區域經濟社會綠色發展。
一寺兩峽,一坪兩場
推動我國復雜氣藏型儲氣庫技術的不斷向前發展
國內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