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軍拿著子脾尋找蜂王,為分蜂做準備。 施皓文 攝
川觀新聞記者 陳秋吉 巴中觀察 施皓文 馬小米
打開蜂箱蓋,數十只蜜蜂從蜂箱里飛出,熊軍熟練地從中取出一塊子脾,尋找著蜂王。在取到第三塊子脾時,他發現了目標,隨即將這塊子脾完整地放入了一旁嶄新的蜂箱里,整個過程耗時不到5分鐘。
4月11日,當記者來到巴中市南江縣關壩鎮玉泉村的一處蜜蜂養殖場時,村民熊軍正在分蜂。“我們每年春季都會分一次蜂,為的是繁衍更多的蜜蜂后代,加大蜂蜜的產量。”熊軍解釋。
玉泉村距離巴中市區103公里,緊鄰陜西省漢中市,背靠米倉山,是古時候出川的要道之一。這里也是巴河的發源地,整個村落依河而建,河流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玉泉村民。
行走在玉泉村,記者發現幾乎每家都會在庭院空地處擺放幾摞蜂箱。詢問村民后得知,蜜蜂產蜜品質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水質條件,而玉泉村的村民們靠水吃水,依托家門口的巴河,發展出一片大好“錢景”。
憶往昔
洪水肆意、野獸侵襲、技術落伍,蜂農大多賠了本
1994年7月,初入社會的熊軍同一些鄉親一起踏上了去新疆務工的列車。“當時玉泉村發展落后,想著出去拼一把。”熊軍告訴記者,可剛到工地沒幾個月,就因一次誤操作導致右手受傷,再也干不了重活。“休養到10月,又回來了。”
“村里自然條件這么好,為什么不嘗試全職養蜂呢?”心灰意冷之際,父親的一句話點醒了熊軍。其實,玉泉村養蜂的故事,要追溯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依托巴河、米倉山、光霧山等自然資源,玉泉村具備得天獨厚的養蜂條件——野生蜜蜂多、水質優、蜜源豐富,村里人紛紛走上養蜂之路,趁農閑時掙點“零用錢”。但村里也飽受洪水之苦。
巴河源頭,河流順著山脈流下。陳秋吉 攝
在熊軍的記憶里,幾乎每年汛期,家門口的巴河都會漲水。“最兇就是2015年的那場洪水,兩岸的河堤被沖垮不少,我家壩子都被淹了,蜂箱全部泡水,損失了五六萬元。”熊軍回憶道,每年夏天肆意的洪水,困擾得當地村民苦不堪言。
“放家里養殖會被洪水困擾,那就把蜂箱搬到山上去!”這個念頭很快在熊軍腦海里閃過。于是,熊軍就和村民們一起把蜂箱搬到山林里。“山上植被多,蜜蜂能采集的蜜源自然也多,出蜜的量會比在家里養殖高30%左右。”熊軍解釋說,但靠天吃飯也有意外發生,山上常有黑熊、黃鼠狼等野生動物出沒,偷吃蜂蜜、破壞蜂箱是常有的事。
除了受自然因素的困擾,技術條件的落后也成為村里養殖蜜蜂的一塊“絆腳石”。過去,村里取蜂蜜常用的是傳統手搖桶,雖然使用方便,但往往會破壞子脾上的蜂巢,來年蜜蜂需重新筑巢,產出的蜂蜜也會隨之減少。種種問題橫亙在玉泉村蜂蜜產業發展的路上,如何改變成了村里急切尋找的方向。
看今朝
技術更迭、加固堤壩,村民腰包“鼓起來”
2015年6月28日,由于連夜暴雨,玉泉村遭遇洪水,部分河堤被沖毀,村里損失慘重。
“洪水退去后,我們第一時間加固了堤壩,并修建了防洪堤,還多次清理河道泥沙。”玉泉村黨支部書記李東陽表示,從那以后,村里再也沒發生過洪澇災害,農牧業的產量也逐年增加。
熊軍正在展示收集的新鮮土蜂蜜。陳秋吉 攝
“依托鄉村振興相關政策,市里經常派養蜂專家來村里進行技術指導,解答村民們的困惑。”李東陽講到,大家都很積極,不少村民還留下了專家的聯系方式,遇到問題時直接溝通請教。
“沒有專家的指導,我可能又出去打工了。”村民岳進修對專家贊不絕口。他告訴記者,自己早年在陜西做生意,因經營不善選擇回到家鄉,在村里養殖娃娃魚、冷水魚和蜜蜂。通過專家指導解決了養殖中的技術難題,如今養殖規模越來越大,腰包也越來越鼓。“現在一年收入能有個小十萬元。”
除了請教專家,不少村民還在網絡上自學,了解最新養蜂技術并運用到實踐中,熊軍就是其中一員。他購入了大量養蜂相關的書籍報刊,并主動學習上網,跟著網上視頻教程學習怎樣選蜂箱、如何取蜂蜜等。
“現在我們用小刀刮取子脾上的蜂蜜,而不選擇傳統手搖桶了。”熊軍解釋,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蜂巢,提高來年出蜜率。目前,熊軍在家里養殖了百余箱蜜蜂,每年的純利潤能達到六萬余元。
如今,越來越多中年人選擇放棄外出打工,回到家鄉養蜂。據李東陽介紹,全村現有蜜蜂1500箱,年銷售蜂蜜4000公斤,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可達8800元,比前幾年翻了一番。
望未來
建民宿、打零工、開網店,農旅融合賦予鄉村新面貌
玉泉村距離大壩景區23公里,距離光霧山景區43公里,距離漢中龍頭山景區51公里,周邊旅游資源比較豐富。
“我們在龍頭山景區租了商鋪,除了賣一些紀念品,家里產的土蜂蜜也會拿去售賣。”熊軍的妻子黃其娟告訴記者,在養蜂的空閑時間里,熊軍會陪同她去景區守店,多掙一份錢補貼家用。
村里像這樣打幾份工的村民還有很多。李東陽表示,自己也經常鼓勵村民們在農閑時間去景區銷售農產品,租個商鋪做點小生意。“畢竟多一份收入就多一點希望。”
俯瞰玉泉村,整個村落依巴河而建。施皓文 攝
2020年6月,巴中決定組建“巴中市光霧山諾水河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關壩鎮和光霧山鎮等四個鄉鎮整體劃入新區范圍,突出發展文旅產業。玉泉村也被納入規劃之中,將成為光霧山—諾水河景區的重要集散、休閑中心。
“未來我們計劃在銀玉路兩旁打造獨具川東北民居特色的農家樂、民宿。”李東陽指著巴河對岸的公路說道,屆時將鼓勵村民們從事餐飲、旅游產品銷售等經營活動。
隨著漢巴南鐵路的修建,關壩站的通車將為玉泉村帶來更多的人氣與資源。“我們還打算讓村民們學習網店運營、直播帶貨,將玉泉土蜂蜜的名聲打響。”對于未來發展,李東陽充滿信心。
記者手記
“95后”村支書為鄉村注入新動力
李東陽是一位“95后”村支書。雖看上去稚氣未脫,在思考玉泉村建設發展時,他卻毫不含糊。跟隨李東陽穿行在玉泉村,村里每家每戶的情況他都如數家珍,提到村里的支柱產業、未來規劃,他更是滔滔不絕,頗有想法。
面對文旅新區成立這一機會,李東陽希望能抓住這個風口,帶領村里百姓的生活再上臺階。他不僅找渠道讓村民們去學習網店運營、直播帶貨,還積極洽談項目,為村里招引第二、三產業入駐,豐富全村產業結構。
“我希望能吸引更多像我這樣的同齡人回來建設家鄉。”這是李東陽在接受采訪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從前村里只有老年人和留守兒童,如今養蜂產業吸引近百名中年人回鄉建設。相信未來,在李東陽的努力下,有更多的年輕人愿意投身鄉村事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動力。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天府之國,做好農村的特色產業
建設美好鄉村
多一份收入就多一點希望。
搞好蜜蜂養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就是生態價值轉換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價值真實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