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成都、重慶、綿陽,中國創新版圖中三個閃亮的名字。在地圖上將三者連接,圖案近似一個直角三角形。它有一個閃亮的名字——“創新金三角”。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的創新空間布局中,三座城市被單獨點名,各有其使命。近年來,關于建設“創新金三角”的建議,屢屢出現在全國兩會、省兩會中。
三地在創新發展中各有什么特點?集聚了哪些高能級平臺?溢出了哪些尖端成果?有何困難和破解之道?本月起,四川日報全媒體將走進“創新金三角”,以蹲點調研方式,近距離觀察其建設發展進程,推出“蹲點·走進‘創新金三角’”系列報道,記錄創新發展脈動。敬請關注。
川觀新聞記者 徐莉莎 祖明遠
“創新金三角”的最北端、中國唯一的科技城——綿陽,在我國科技創新“第四極”,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0年9月,為把綿陽富集的國防科技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建設綿陽科技城的戰略決策。
“闖”與“試”22載有余,綿陽始終在致力于破解科研、市場“兩張皮”,科技成果轉化率特別是科研端向應用端的轉化不高的問題。去年以來,綿陽承擔起一項新的使命責任——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先行區。
衡量科技成果轉化,最終要落腳到項目和產業上“落地生金”。
這一次,我們拋開報告中的數字,選取了成果轉化中蓬勃發展的點位。一個千平方米廠房里“起死回生”的項目、一條國道下的涵洞、一個虛擬的云上平臺……從一個個“細胞級”的切片中,見證科技城做實成果轉化的進階之路。
打破國外壟斷,簡陋廠房誕生出醫用回旋加速器
3月20日,記者在前往四川玖誼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路上,甚至迷了路。
綿陽經開區,二環路南段,公司就坐落在一個簡陋的1000多平方米廠房里,沒有一塊像樣的標識。很難想象,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的醫用回旋加速器就出自這里。
“我們很快就要搬家了,新家一期就有1萬多平方米。”研發部經理杜洋說。在1公里外,公司在經開區的支持下建起了產業化基地,具備年產30臺醫用回旋加速器的能力,今年五六月有望遷入。
如果PET/CT是檢查癌癥及心血管早期診斷用的“槍支”,放射性藥物就是檢查用的“彈藥”,而醫用回旋加速器就是“彈藥生產線”。長期以來,歐美日等壟斷醫用回旋加速器技術和產品,我國醫用回旋加速器完全依賴進口。
項目起源于一位老院士的家國情懷。2006年,一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老院士在西南醫院就診時意外得知:國內使用的PET/CT和生產放射性診斷藥物的醫用回旋加速器都是進口的。
剛好這位院士就是加速器領域的專家,“這個我們也能做!”
他回到綿陽,組建起項目組,2007年開啟了國產醫用回旋加速器的研發。第一臺原理樣機的研制就花了6年。到2015年,原理樣機“進化”成了“工程樣機”,已經可以生產醫用同位素。但對高端醫療設備來說,離真正的產業化應用,還相去甚遠。
2017年,中物院流體物理研究所開始組建公司,項目組搬進了經開區的廠房,開始了成果轉化。院所做研究,重視性能和原理性突破,產業化則需要從功能入手,對接市場需求。團隊又花了兩年時間,對產品的功能和穩定性進行提升,推出國內首個用于PET藥物制備的醫用回旋加速器產品。這家公司也成為國內唯一具備生產醫用回旋加速器的核技術應用創新型企業。這一創新突破,打破國外壟斷,未來推廣應用有望使患者做檢查的費用也相應降低。
成果轉化的難題在這時開始顯現。出于對高端醫療設備穩定性的要求,醫院對新設備的采購非常審慎。一幫鉆研技術的理工男沒想到,從技術原理到核心部件完全自主掌握,全部器件實現國產化——這些標簽并不能讓市場買單。沒人知道有國產醫用回旋加速器;沒經市場檢驗的新設備,沒人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缺試用場景,缺效果數據,缺什么就補什么。2021年4月,首臺用于PET藥物制備的醫用回旋加速器在綿陽的四川省科學城醫院正式裝機。近兩年來,除了例行停機維護,設備沒有出現故障。2022年10月,另一臺設備在綿陽市中心醫院啟用。
“原來醫用回旋加速器還有國產的!”“國產設備也可以很穩定。”首臺的示范效應,很快為公司產品推廣打開了局面。
杜洋透露,目前公司已手握10余個來自省內外的訂單。面對我國“一縣一科”即每一個縣一個核醫學科的需求,以及新型同位素研發需求,公司今年還將推出智能小型化的7MeV回旋加速器以及20MeV中高能回旋加速器。
國道下的涵洞,見證院地“雙向奔赴”
春日里艷陽高照,3月20日,位于綿陽游仙區的核醫療健康產業園的建設同樣火熱。
首批入駐企業四川先通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的綜合樓主體已經封頂。遞過一頂安全帽,公司副總經理馬明要帶記者看一條特殊的涵洞。
緊鄰園區門口,是國道108線綿梓路。道路下方,一個箱式涵洞已經完工。一眼望去,可以瞧見遠處的山坡和樹林。方形的洞口并不大,可以容一臺普通車輛通行。洞外,挖掘機還在施工,修建涵洞和園區的連接道。
“這是地方為便捷企業專門打通的‘誠意之路’。”游仙高新區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局局長王子強說。
一個涵洞竟這么重要?馬明說,這與核醫療產業的特殊性分不開。
2021年,我國發布《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來,核醫療產業迎來爆發期。依托臨近院所的堆照資源,綿陽也建起產業園,發展核素及靶向藥物、放射性藥物配送物流、核醫療診療設備、腫瘤治療和康養等,成為全省僅有的2個核技術應用產業布局地之一。
核藥企業是核醫療產業鏈的中游,需要上游供應醫用同位素。四川先通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月。作為北京先通在西南地區的重要布局,此前他們與在綿院所就有研發上的深度合作。
“我們所需原料——醫用同位素,就來自國道另一側的院所。”馬明說,同位素半衰期短,對物流配送的時效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放射性同位素的道路運輸管控極為嚴格,通過國道運輸,不僅繞路還影響正常交通秩序。
在國道下方修建一個涵洞,不失為最便捷的選擇。2022年,耗時3個月,游仙區打通了這個關鍵的涵洞。
“這讓我們未來在同位素運輸監管上,省很多心。”企業方看到了政府的誠意,加快了建設進程。18萬平方米的綜合樓半年封頂,還在此布局了15條先進生產線,原料分裝、出貨包裝、廢料轉運等都通過機器人來完成。目前,企業的投資額已超過簽約時的備案金額,未來還將追加1億元資金投入。
“打通這個涵洞,不是地方政府一方的事,更需要院所的支持。”王子強感慨,這個涵洞也是院地“雙向奔赴”的見證。院所有覆蓋放射性核素與藥物研發、生產、轉化全鏈條的同位素應用與研發平臺,也需要有承接轉化的中下游配套。
游仙區科研院所云集,搞成果轉化“近水樓臺”。但受體制機制束縛,多年來很多有院所的地區“加強院地合作”多停留于高層互訪時的禮節性辭令,院所有自己的科研任務和保密要求,實際情況是“大路朝天、各走半邊”。
此前一度存在“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尷尬局面,“長三角、珠三角跑過來把項目招走了,我們又跑到人家那里去招商。”游仙區經合局負責人說。
“不能守著青山沒柴燒!”游仙區主要領導帶隊拜訪轄區科研院所,組建“一對一”服務院所工作專班14個,專門成立負責院地協同發展工作的科級行政部門,全力以赴做好重大科研項目等土地要素保障,協同做好院所周邊環境安全保障,提供“生、老、病、養、學、業”全方位“保姆式”生活保障。本著“親戚越走越親”的樸素觀念,舉辦相親聯誼會、運動會、優質農產品推介會……通過各類活動拉近心理距離。從人才、設備的共用共享,到共建產業園,合作逐漸深入。
游仙區正在建設的核醫療產業園、西部唯一的激光產業園,無一不是與院所深度合作,依托院所招商。
近年來,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度實施,院所也開始主動擁抱成果轉化。綿陽科技城光子技術研究院綜合辦主任師之全說,“我們有很多可供轉化的共性技術‘養在深閨’,也迫切希望‘把女兒嫁出去’!”
搶抓這一機遇,當前游仙區已形成“一院所一平臺一產業”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跳出閉門轉化,塑造更開放的創新生態
初到綿陽,綿陽市科技局的同志推薦我們到“云上兩城”和“科創基金小鎮”“院士(專家)小鎮”去看看。“給我們提提建議,這是我們的幾項創新舉措。”3月21日,記者用一整天走訪了這幾個地方。
驅車約20公里,記者來到涪城區郊外的青義鎮,成片的油菜花田點綴在青山綠水間。一個以“鴻儒·鄉里”為主題的綿陽院士(專家)小鎮坐落在這里。咖啡機器人、迎賓機器人,以及涪城區定期開展的院士(專家)“早餐匯”為鄉間增添了科技感。為國內外院士一戶一策設計的載體,正在建設中。
在綿陽國際會展中心旁,半月狀的地塊成了未來綿陽“含金量”最高的地區。為解決科創企業融資難問題,2022年10月,“科創基金小鎮”開鎮運營,共入駐機構11家,管理基金25只,管理規模267億元。
科技城創新中心坐落著“云上大學城”“云上科技城”的線下展館。通過虛實結合的虛擬大學城、科技城,綿陽想要融入全國網絡,有效匯聚高端創新資源。
這和以往閉門轉化的底層邏輯不同。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當前,創新要素在全球集聚流動,綿陽作為中國的科技城,更應該塑造開放創新生態圈。“不管是‘兩城’還是‘兩鎮’,其目的旨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集聚創新資源,‘跳出綿陽看綿陽、跳出四川看綿陽’,為綿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勢賦能。”
在國家叫停高校異地辦學的背景下,2022年4月,綿陽市委、市政府部署了“云上大學城”和“云上科技城”兩大抓手,通過云上招引、云下落地,引育一批科技創新人才,促成一批科技成果轉化。
云上招引,讓高校院所的招引更精準高效——跳過線下建大學城的形式,直接瞄準有潛力的人才團隊、技術項目。據介紹,目前,“云上大學城”已入駐廈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20所全國知名高校,招引到14個高水平專家教授的創新團隊在綿發展。
從2022年陸續搭建,到如今逐漸成型,“兩城兩鎮”的打造逐漸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為“云上兩城”入住團隊進一步落實支持政策、優化服務保障,為大家在綿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環境。“科創基金小鎮”第一步主要完成了在綿已有基金的集聚,要進一步擴大資金規模、打造股權投資基金的聚集地,還需要“走出去”,增強對頭部機構的吸引力。“院士(專家)小鎮”聚集了部分戰略科技人才,下一步如何為地方發展賦能也需要探討。
“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市科技局的有關負責人說。
(受訪者供圖)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走進創新
科技創新
點贊成都,重慶,綿陽!
創新金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