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吳憂
“四川省有多個優秀的人工智能研究團隊。”光標閃爍幾秒鐘后,ChatGPT用肯定的語氣回答記者,“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領域,他們表現出色。”
最近,由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推出的ChatGPT熱度爆表。這是一款先進的聊天機器人模型,由人工智能技術驅動,依靠包羅萬象的知識儲備,能夠像人類一樣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寫文案、翻譯文本、修飾代碼等任務。
它的驚艷亮相,既帶來了“熱話題”,也引起了“冷思考”。在人工智能研究領域,四川表現如何、有何成效?面對ChatGPT及其背后的OpenAI,素材差距多大、如何追趕?
近日,在詢問ChatGPT的同時,記者在成都、綿陽等地,走近多個具有代表性的人工智能研究團隊,現場尋找答案。
看底層技術
研究覆蓋廣泛,部分領域亮點突出
“我們來看圖說話。”在電子科技大學未來媒體研究中心,高聯麗教授研究團隊為記者介紹了一款圖像描述模型。向其展示一幅圖像,一段文字描述迅速生成,顯示在屏幕上。例如,上傳一張街拍照片,模型將其描述為“A car running on the road”(在公路上行駛的汽車)。
在最新的Microsoft COCO Image Captioning Challenge(微軟COCO圖像描述挑戰)全球排行榜Top5中,這款模型占據了一席之位,同榜的還有行業巨頭,例如微軟和阿里。
高聯麗介紹,與ChatGPT相同,這是一款典型的人工智能內容生成模型,既能準確感知和理解圖像信息,又能用人類的語言加以描述。這樣的能力,需要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底層技術支持。近年來,團隊在這些領域深耕,在IEEE/ACM等國際頂刊頂會發表論文100余篇,實現一次次創新突破。
長虹AI實驗室,也是頂刊頂會的常客。在前不久舉行的全球語音領域頂級會議INTERSPEECH 2022上,長虹AI實驗室提交的3篇技術論文被收錄。
聲音是人類交流的最便捷方式之一,在人工智能特別是人工智能內容生成領域,語音技術一直都是研究的重點。長虹AI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展華益告訴記者,在這個方面,長虹AI實驗室的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上述3篇論文分別聚焦聲紋識別、語音提取和語音質量評價,堪稱矩陣式突破。
西南財經大學新財經綜合實驗室團隊。西南財經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供圖
自然語言處理,是西南財經大學新財經綜合實驗室的重點研究領域之一,主要部署的研究方向包括文本理解、文本生成等,這也是ChatGPT用到的底層技術。在一個文本摘要模型上,實驗室研究員黃鸝“小試牛刀”。
給定一段源文,敘述了一位病人看病的經歷,醫生為其開便宜藥,只花了幾塊錢。模型給出了四個字:業界良心。“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結果,也跟你一樣驚訝。”黃鸝笑著說,這個模型采用了一項新技術,生成準確內容摘要的同時可生成多樣化擬人詞語,這項成果已在人工智能頂級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控制論學報》上發表。
看實際應用
階段性成果陸續落地、見到實效
作為長虹AI實驗室視覺檢測團隊的負責人,劉明華最近一直扎在長虹控股集團華豐科技的生產線上。在他面前,首套連接器外觀自動化全檢系統剛剛投入運行,另一套系統又開始了搭建。
正在調試智能全檢設備的長虹AI實驗室團隊。長虹控股集團供圖
華豐科技生產的連接器,是廣泛應用于神舟、天宮等航天裝備的精密器件。該產品是多面異型體,材質和紋理復雜多變,比頭發還細小的裂縫、異物等瑕疵,都可能造成嚴重故障。
“下線前的外觀檢測,是重點也是難點。”劉明華介紹,以往主要依靠檢測人員通過顯微鏡觀察,國外的行業龍頭也是如此。利用人工智能實現自動檢測,打通智能制造的“最后一米”,國內外的企業都在挑戰。但真正落地見效的,長虹是第一家,填補了國內外行業空白。
連接器進入檢測線,要依次通過15個工位,從不同的角度拍下20多張照片。“照片的一個像素大約是0.015毫米,這是人眼借助顯微鏡也難以達到的水平。”劉明華解釋說,在此基礎上,人工智能運用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等技術,識別、判斷、分析產品是否有瑕疵、有哪種瑕疵,生成檢測分析結果,“一套系統就相當于一個10多人的班組,一天能夠完成檢測10000余件,看得更準、更快。”
最近,由四川團隊牽頭的“地空協作的重大災害監測搜救平臺主動認知技術研究”進入結項階段,這是科技部實施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之一,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申恒濤教授擔任項目負責人。
“研究面向實際應用。”據介紹,一套高效的搜救平臺已搭建完成,借助計算機視覺技術,可以對災害現場進行實時建模,掌握災害前方現場的最新情況;而通過對地空圖像、聽覺信息的感知與理解分析,可以對被困人員進行精準定位,判斷其身體狀態,在此基礎上推演出最快、最安全的解救方式,“在地震、洪水等重大災害場景中,能夠大幅提高應急救援效率,并降低搜救人員自身的安全風險。”
看未來規劃
不拼“寬度”比“深度”,力求專而精
“我們做不了OpenAI,也做不出ChatGPT。”西南財經大學新財經綜合實驗室主任劉貴松告訴記者,要開發這樣一個通用場景巨復雜的大模型,需要大規模算力和海量數據,成本極其高昂,這并非一個高校團隊所長,“我們不拼‘寬度’,比的是‘深度’。”
對于未來的規劃,劉貴松表示,將深入貫徹學校“新財經”戰略升級,重點聚焦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痛點難點,積極開展類腦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金融機器人等可信人工智能理論創新和技術攻關,推動創新技術產品研發及產業化示范應用。
“區域經濟數字孿生引擎”,是劉貴松和同事正在攻關的一個項目。“在虛擬空間構建一個模型,與現實世界交互映射。”劉貴松解釋說,這個孿生引擎可以在更大時空尺度上進行推演,預測區域經濟發展趨勢,解釋其中的影響因素,并提出對策建議,“繼續深耕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的交叉領域,全力以赴做到專而精。”
在長虹AI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展華益看來,成為另一家OpenAI、開發另一款ChatGPT,也不應該成為所有企業的目標,“作為制造業企業,我們的研究既要著眼長遠,又要立足當下。”
著眼長遠,家庭服務機器人將成為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應用場景之一。“這個機器人應該具備足夠多的功能,能做更多家務,還能對話聊天,甚至能帶小孩、陪老人等等。”長虹AI實驗室家庭服務機器人負責人劉孟紅告訴記者,要做這樣的機器人,還需要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語音、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等底層技術不斷進步,長虹AI實驗室已在這些研究方向上全面布局。
讓研究成果不斷為產業升級賦能,則是當下的重點。“例如家庭服務機器人,目前已經以掃地機器人的形式出現,接下來要利用新技術為其添加新功能,不斷演化迭代。”展華益說,幫助工廠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也是實驗室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還要繼續在視覺檢測方面提升研究和系統集成能力。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科技發展,永無止境。
了解一下!
真不簡單
點贊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