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曹凘源
1月11日,德陽市羅江區嘉仕達酒店,掛起紅燈籠,大廳里播放著熱鬧的音樂。歡聲笑語中,羅江區新盛鎮的村民代表陸續走進來。與往年不同,新盛鎮把“村集體經濟分紅大會”從村上“搬”到了城里。
近年來,新盛鎮聚力破解村集體經濟組織市場競爭力弱、抗風險能力低等問題,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抱團”成立公司,開展市場化經營,2022年實現經營收入700余萬元,分紅達5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公司化運營”獲得良好開局。
組織“村投”模式
全鎮13個村社“抱團取暖”
“在公司化運營以前,有的村一年到頭村集體經濟才收入一萬多塊錢,而且基本上收入來源都是土地流轉服務費、塘堰承包出租等費用。”新盛鎮黨委書記陳可飛告訴川觀新聞記者,分析原因,村級合作社往往存在缺乏管理經驗、市場競爭能力弱等問題。
單打獨斗,不如抱團取暖。新盛鎮決定,采取“村投”模式,聯合1個國有平臺公司、2個社區、11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四川鑫晟菲爾斯特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為集體經濟融合發展提供平臺保障。
“‘黨委把關+公司主導+政府監督+股東參與議定’,確保集體資產管理規范有序不流失。”該公司董事長龍彥宏介紹,公司成立后,各村(社區)整合資產資金,清理閑置資源,由公司統籌調度使用。
2022年,該公司創新模式,圍繞居家養老服務、土地增減掛鉤、村集體資產(資源)管理等內容,提供政府購買服務,由此收入240余萬元;依托新盛2.6萬畝晚熟柑橘、萬畝荷塘、千畝特種水產等產業優勢,爭取六個區域獨家代理資質,為種養殖大戶、建筑施工企業等提供肥料、飼料配送、建材供應等,開展社會化有償服務,實現收入390余萬元;積極拓展貨物進出銷售、勞務派遣等實體經濟,實現收入100余萬元。
發展特色產業
村集體經濟實現持續“造血”
分紅大會現場,金龍村黨委書記曾懷忠格外高興。“村集體經濟去年一共盈利80多萬元,算上公司分紅的8萬元,我們計劃拿出30萬元發放給每一戶村民,其余的錢作為今年發展集體經濟的儲備資金。”曾懷忠說。
分紅儀式現場,居民喜笑顏開
金龍村是新盛鎮有名的柑橘種植大村,全村計劃種植用地5000多畝,目前已經掛果的有3000多畝。引入公司化運營之后,不僅提高了產量,還增加了銷售渠道,2022年,平均每畝多掙了3000元到5000元。
公司還將金龍村閑置的40多畝工礦用地全部盤活,用于本村的飼料廠、混凝土攪拌等企業建設經營,同時推行以工代賑模式,促進村民增收。“2022年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有120萬元,較2021年的50萬元翻了一番還多。”曾懷忠說。
陳可飛表示,讓村集體經濟從被動“輸血”到實現持續“造血”,2023年,新盛鎮將持續拓展公司承接的業務范圍,參與到鄉村振興和農旅融合開發中,推動主營業務由“小而散”向“大而優”轉型提升。
羅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