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秦勇 攝影報道
2月9日,大年初九,自貢沿灘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川南新材料產業基地的凱盛(自貢)新能源太陽能新材料一期項目車間內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
上午,記者來到凱盛(自貢)新能源有限公司,跟隨公司副總經理廖紅彬,走進太陽能光伏玻璃生產現場。
春節期間,該企業和平時一樣,三個班正常輪流作業,工人們干勁十足,全力保障生產有序穩定運行,每天生產2毫米原片10萬至11萬平米。
一走進生產車間,一股熱浪襲來,和車間外的溫度相比,這里簡直就是一個大火爐。
“這是窯爐,生產玻璃的配合料通過投料機送到窯爐里進行高溫熔化,充分熔化后進行壓延成型,成型后的玻璃再進入退火窯冷卻。”廖紅彬介紹。
在車間中央控制室,熔化班長鐘國強正密切注視著大屏幕,監控各種生產參數和工藝設備運行情況,“我們是24小時不間斷生產,春節期間也和平時一樣,輪流堅守在崗位。”鐘國強說。
在冷端工序,五個機器人手臂在快速地翻轉,從流水線上將一塊塊檢驗合格的玻璃原片抓取、放下,碼放的整整齊齊。
在深加工車間,隨著機器人手臂的高效有序運轉,工人們在各自的崗位上認真作業,一張張原片玻璃經過磨邊、鍍膜、打孔、絲印、鋼化等工序,加工為太陽能電池面板和背板,銷往全國各地。
凱盛(自貢)新能源太陽能新材料一期項目作為我國西部地區首條光伏玻璃生產線,總投資8.7億元,采用目前國際最先進的超薄寬板成型技術,以及美學雙層鍍膜、絲印背板深加工制造工藝,可年產3600萬平方米太陽能電池蓋板玻璃以及1350萬平方米太陽能電池背板玻璃,實現年銷售收入6.5億元。
去年7月,項目投入生產運營。“今年,項目生產呈加速增長態勢,1月份生產玻璃原片315萬平方米,成品率維持在84%以上,深加工成品率達97%以上,順利實現‘開門紅’。”廖紅彬指著一塊塊玻璃說。
項目的落地建成,也吸引一批熟練技工“回巢”。負責原料的工段長譚朝元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土生土長的自貢人,從事玻璃生產30多年,可謂玻璃行業的資深技工。
“這個春節雖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但更有意義的是多年來第一次在家過。”他告訴記者。
譚朝元曾在自貢的一家大型玻璃生產企業工作,后來由于廠子破產倒閉,他不得不轉戰瀘州從事玻璃生產工作,和家人聚少離多。去年聽說凱盛(自貢)新能源太陽能新材料一期項目要在自貢投產,他趕緊來應聘。
雖然繼續干老本行,但譚朝元現在的心境卻大不一樣:回家工作,巴適,“既能照顧家庭,也感受到家鄉這幾年的產業發展變化,為家鄉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更帶勁。”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