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海,沒有大江大河,也缺少民用機場,德陽卻有一座“港”正在崛起。
1月12日上午,四川日報全媒體“行走成都都市圈”報道組來到位于德陽市旌陽區黃許鎮的德陽國際鐵路物流港。重型貨車不斷進出港區,火車機車來來回回,不時鳴響汽笛,巨型龍門吊忙著吊裝集裝箱……現場顯得忙碌而有條不紊。
地處西南腹地的德陽,因這座“港”拉進與外界的距離。去年這里共開行國際班列111列,其中“蓉歐+”東盟國際班列11列(542個標準箱),中亞班列5列,中歐班列95列。新年伊始,由德陽始發的中歐班列總量迅速“破百”。
成都是“幕后英雄”。《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提出打造“三帶”,推動成德兩港“一體化運營”,就是“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重點任務。
借“港”出“海”
“德陽造”運到東盟更快更相因
“質的飛躍!”
百米開外的寶成鐵路,貨運班列不時呼嘯而過,回顧成德兩港“一體化運營”歷程,德陽國際鐵路物流港發展研究部負責人鄧智明感嘆道。
以寶成鐵路黃許貨站為基礎,德陽國際鐵路物流港于2018年4月建成投運,很快與成都國際鐵路港簽約“共建姊妹港”“一體化運營”。
兩港協作,從班列開行“破冰”。2020年11月13日,“蓉歐+”東盟國際班列(德陽—成都—欽州港)常態化開行發車,從黃許貨站始發,經成都國際鐵路港聯動并加掛,最終抵達欽州港港區,全程約1700公里,耗時約88小時。
德陽與東盟相距遙遠,常態化開行班列意義何在?
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化工是德陽的傳統優勢產業之一,產品價格優勢明顯、出口需求大,在東盟地區廣受歡迎。
此前,德陽發往東盟地區的產品,一般先要運往東部沿海港口中轉,耗時較長;同時,近年來受疫情影響,運輸組織保障也存在不確定性。
“通過全新的運輸路線和模式,企業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綿竹龍蟒大地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利偉介紹,按照當時的運費標準,通過南向班列鐵海聯運每個標箱可節約20到30美元,時間少則節省4到5天,多則10天左右。
四川德源中鐵物流有限公司過去主要承接國內業務,如今依托德陽始發國際班列,將“四川造”化工、紡織品、電子產品等發往國外。“通過這一全新平臺,企業真正融入‘一帶一路’國際物流大通道。”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敏說。
兩港“一體化運營”
是“做大蛋糕”而非“搶生意”
“今年,我們將多方面組織貨源,力爭南向班列數量提升兩到三倍。”針對“一體化運營”,鄧智明透露了德陽國際鐵路物流港的目標:一方面,通過南向班列加強與成都的合作;一方面,瞄準市場需求,尋求錯位發展、優勢互補。
“有人覺得這是‘搶生意’,我不這么認為。”這源于鄧智明對兩港特點的判斷。
其一,比較成德兩地區位條件,德陽相對成都而言,更適合承接川北、川西等地貨源,開行北向、西向班列更具成本和物流組織等優勢。
國內目前開行較少的中亞班列,成為潛在的“風口”。去年7月,德陽開行首列中亞班列測試班列,截至目前共開行中亞班列5列。鄧智明說,未來可嘗試利用回程班列,將中亞地區的糧食等產品運回德陽并分銷到成都周邊地區。
南向,同樣有尚待開掘的空間。1月3日上午,首列中緬印度洋新通道(緬甸-云南臨滄-四川德陽)國際公鐵聯運測試班列順利到達德陽國際鐵路物流港,帶回1200噸綠豆和芝麻。未來,該班列或將助力繞開馬六甲海峽限制。
其二,成都國際鐵路港受制于物流組織等客觀因素,并不能無限擴大業務量。
如何破題?鄧智明的建議是,物流港參考借鑒蘭州鐵路口岸“一個口岸,兩個作業區”模式,比如能否增設成都鐵路口岸德陽(黃許鎮站)查驗作業區,“進一步做大成都的‘蛋糕’,也能帶動德陽產業鏈相關環節。”
德陽國際鐵路物流港供圖
策劃 王懷 董世梅 阮長安 李秋怡
統籌 董世梅 王國平
川觀新聞記者 余如波 吳亞飛 蒲南溪
攝影/視頻 德陽觀察 王攀
編輯 熊珮
校對 黃穎
審核 黃志凌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加快發展
加快發展
太先進了!
加快發展
成都發展規劃
認真學習!!!